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鲂鱼的意思、鲂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鲂鱼的解释

鳊鱼的古称。《诗·周南·汝坟》:“魴鱼赬尾,王室如燬。” 唐 杜甫 《观打鱼歌》:“魴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分茶酒店》:“春鱼魴鱼,石首油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鲂鱼》:“魴鱼处处有之, 汉 沔 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鲂鱼(学名:Megalobrama skolkovii),是鲤科鲂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体系中具有丰富的释义与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字形与读音

    字形为“鱼”旁加“方”,普通话读作fáng yú。《说文解字》释“鲂”为“赤尾鱼”,强调其尾部呈红色的特征 。

  2. 生物学定义

    鲂鱼体侧扁呈菱形,头小背高,腹部有棱突,属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流域,与鳊鱼形态相似但尾柄更短,《中国动物志》明确将其归为独立物种 。


二、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1. 《诗经》中的隐喻

    《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以鲂鱼喻指“非必需品”,表达安贫乐道之志;《小雅·采绿》中“其钓维何?维鲂及鱮”则象征生活富足 。

  2. “鲂鱼赪尾”的典故

    典出《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以鱼尾赤红比喻百姓劳苦,后引申为“民生凋敝”的社会隐喻 。


三、实用价值与民俗认知

  1. 食用与经济价值

    鲂鱼肉质细嫩,自古为重要食用鱼。《齐民要术》载有“蒸鲂鱼”技法,明代《本草纲目》称其“味甘性平,可健脾利水” 。

  2. 民间别称与混淆

    部分地区称“武昌鱼”(实为团头鲂),或与三角鲂混称。需据背鳍条数(鲂鱼为7根,鳊鱼为9根)等特征区分 。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鲤形目》,科学出版社
  3.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鲂鱼是鲤科鲂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河流及湖泊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形态特征

鲂鱼体高而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且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并覆盖坚硬角质层。其背鳍具光滑硬刺,长度显著大于头长;腹棱自腹鳍基部延伸至肛门,尾鳍深分叉,下叶稍长。体色以青灰色为主,侧面带浅绿色泽,腹部银白,鳞片后部颜色较深。

二、分布与习性

  1. 栖息环境:鲂鱼属中下层鱼类,偏好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的敞水区,冬季常群集于深水石隙越冬。
  2. 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为主,成鱼转为杂食性,主食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及软体动物,偶食昆虫和小鱼。
  3. 繁殖:3冬龄性成熟,5-6月产卵,产卵场需有显著水流。

三、文化释义

鲂鱼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诗经·周南·汝坟》中“鲂鱼赪尾”以鱼尾赤红喻示劳苦。其古称“鳊鱼”,现代多指鲤科的三角鲂、团头鲂等,武昌鱼(团头鲂)即为其著名代表。

四、与其他鱼类的区别

鲂鱼易与鳊鱼、团头鲂混淆,主要差异在于:

五、经济价值

鲂鱼肉质鲜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常用于人工养殖。例如,广东曾向北江投放鲂鱼苗以丰富水域资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分类细节或古文献记载,可参考《诗经》及鱼类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盎盂相击安饶鏖剪白象简彩幄豺羽超进重九促成萃傱冬汛督压放饭流歠凡讷風和日暖福将告求工贾禾鸡何郎粉环渎华盛顿鹄奔亭饯道疆畮交契矫杀经意集体所有制经济酒酣耳熟九族骥子开耑夸奢两济掳掠駡倨蛮会迷误弄丸女婢片雨聘君迁祔切摩起路搝揭屈座儒官桑屐世胶受绐唆弄特使黇鹿通快投鞭握瑜怀玉无害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