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residence?] 官府。本指尚书台,此指大官府
仕宦于台阁。——《广东军务记》
(1).台与阁的并称。亦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 汉 刘向 《说苑·反质》:“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趋末,宫室臺阁,连属增累。” 唐 罗邺 《旧侯家》诗:“臺阁层层倚半空,遶轩澄碧御沟通。”
(2). 汉 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 愠数世之失权,忿彊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臺阁。” 李贤 注:“臺阁,谓尚书也。”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州》诗:“朝廷尚贤俊,磊砢充臺阁。”
(3). 宋 代酒库于每年迎引新酒时所举行的游艺活动。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迎新》:“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於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以木牀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臺阁’。”
"台阁"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动态演变。《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第3卷)将"台阁"的本义释为"楼台亭阁",特指高大华美的建筑群,如《后汉书·仲长统传》所载"连栋数百,台阁周通"。随着语义发展,该词在东汉时期衍生出"尚书省"的专称,成为中央行政枢纽的代名词,《辞源》(修订本)指出此用法源于尚书官署位于禁中台阁的地理特征。
至魏晋南北朝,"台阁"词义进一步扩展为三公、宰辅等高官的统称,如《宋书·王弘传》中"台阁之选"即指宰辅之才。唐宋以降,该词逐渐融汇文学意象,在诗词中既指代楼阁实体,又承载着仕途抱负的象征意味,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台阁气象"即形容庙堂文人的典雅文风。这种词义流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由官制术语向文学符号的转化规律。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中国官制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台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建筑物泛指
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群,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宫殿或园林景观。如汉代刘向《说苑》提到“宫室台阁,连属增累”,唐代罗邺诗作中也有“台阁层层倚半空”的描写。
中央政府机构代称
东汉时期特指尚书台,后演变为中央政府的泛称。例如《后汉书》记载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李贤注“台阁谓尚书也”。宋代王安石诗句“磊砢充台阁”亦沿用此意。
宋代民俗活动
特指宋代酒库迎新酒时举办的游艺表演。据《武林旧事》记载,活动中用木床铁架制成仙佛鬼神造型进行巡游,称为“台阁”。
补充说明:
爱缘百寿汤八戎宾寮磻石不加才薄智浅惭羞长流忏祈充广崇绝憃拙翠帱黕點地宝堆砌焚骨佛光寺更鼓郭椒禾米皇舆花椰菜浑脱囊架不住甲煎降拜娇鬟角倚疾人九簭凉贰貍步龙旐騄耳緑毛媒保妙速民畴铭飨木岸辗动孥戮迫阸鳅海氄毨乳管睿筭骚旨扇摇身分衰仔树头添油加醋天仗停属通体飨庙晓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