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诸空言的意思、讬诸空言的详细解释
讬诸空言的解释
见“ 託之空言 ”。
词语分解
- 讬的解释 讬 (託) ō 同“托”④讬⑦。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空言的解释 .谓不切实际的话。《吕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 晋 卢谌 《览古》诗:“ 秦 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
专业解析
"讬诸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拆解与核心含义
- 讬 (tuō): 同“托”,意为寄托、依托、假借。
- 诸: “之于”的合音词,意为“在……上”、“给……”。
- 空言: 指空洞不切实际的话语、言论;没有实际行动或效果的空话。
- 整体含义: 指把希望、理想、承诺或责任等,仅仅寄托在空洞的言语上,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或缺乏实质内容。强调言论的空泛无物和缺乏执行力。
二、完整释义
“讬诸空言”形容只是嘴上说说,停留在口头承诺或理论层面,却没有具体的实践、措施或成果来支撑。它批评的是一种光说不练、言行不一的状态,所表达的内容是虚浮的、不实在的,最终无法实现或兑现。
三、典故与出处
该成语直接源自清代学者、思想家朱彝尊的《<商丘宋氏家乘>序》。原文为:“宋氏自梁周以来,世有显人……讬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朱彝尊在此强调,与其将家族的历史和美德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述或文字记载(空言)上,不如通过具体的善行义举(行事)来展现,后者更为深刻和显著。这深刻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反对空谈的思想。
四、现代用法与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讬诸空言”常用于批评:
- 光说不做: 承诺或计划很美好,但缺乏实际行动。
- 空谈理论: 脱离实际,只停留在理论探讨,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 推卸责任: 用空话敷衍塞责,不承担实际责任。
- 缺乏实效: 言论、政策或计划听起来不错,但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讬诸空言”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指出其意为“寄托在空话之上;谓只讲空话,不办实事”。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
- 《辞源》(商务印书馆): 在相关词条(如“空言”、“托”)的释义和书证中,体现了该成语的构成和含义。《辞源》是研究古汉语和词语典故的重要参考。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该成语,并提供释义及出处(朱彝尊《<商丘宋氏家乘>序》)。这是广泛使用的成语工具书。
- 朱彝尊《曝书亭集》(具体为卷三十五《<商丘宋氏家乘>序》):该文是成语的最早出处,是理解其原意和背景的一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讬诸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将事情或主张寄托于空洞的言辞,缺乏实际行动或实际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 含义:指仅通过文词议论表达想法,却无实际落实或作用。常用于批评只说不做、空谈无果的行为。
- 近义表达:托之空言、徒托空谈、纸上谈兵。
- 反义表达: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出处与演变
- 历史渊源:源自汉代赵岐《孟子题辞》引孔子言:“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表述,强调空谈不如实际行动。
- 成语结构:
- 讬(托):托付、寄托;
- 诸:众多、一切;
- 空言:空洞不实的言论。
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贬义,批评缺乏实际行动的言论或决策。
- 例句:
“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清代朱珪《赘说序》)
- 现代应用:
如批评某些政策仅停留在口号,或某些人只发表意见却不解决问题。
“讬诸空言”强调言辞与行动的脱节,提醒人们避免空谈,注重实践。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均指向对“言行不一”的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愍瘢痕搬铺杯渡松蚕沙长笛池榭初刻从私黨舊调习都伯放流凡俚飞旐脯肉高汤贡笺官砦过累寒葩鹄形菜色剑歌穅核哭秋风梁丘零香邌曙龙骧盲孔镁光湎演明解模象木头人皮毱琵琶别弄劁折热呓三制搔头摸耳烧利市石钟乳师子吼瘦瘁霜阵说有搜奇抉怪肃和泰加林唐哉皇哉叹恨铜马法铜升吐谈枉教县旍祆庙火闲月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