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肉食。《周礼·天官·外饔》:“师役,则掌其献赐脯肉之事。” 孙诒让 正义:“脯,籩实;肉,豆实。献有脯肉,若《量人》从献脯燔之等;赐有脯肉,若《膳夫》肉脩颁赐之等是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断不食脯肉,亦被怪,不得不説。”
“脯肉”的详细解释如下:
正确读音为pú ròu(而非常见的误读 fǔ ròu)。其中“脯”是多音字:
古代用法
泛指肉食,特指祭祀、赏赐时用的干肉(脯)与鲜肉(肉)。如《周礼》记载“献赐脯肉之事”,指礼仪中脯和肉作为祭品或赏赐物。
现代用法
多指特定部位的肉,如“鸡脯肉”(鸡胸肉)或加工肉制品(如肉脯)。现代烹饪中常用于低脂肉类菜肴,如“氽五丝”中的鸡脯肉丝。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现代食谱,可参考《周礼》《说文解字》及烹饪文献。
《脯肉》(pú ròu)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制作精美干燥的肉类食品,也即肉脯、鱼脯等。它是一种将肉片或鱼片腌制、晒干或烘烤而成的食品,通常具有酥脆的质地和独特的香味。
《脯肉》的部首是“⺼”(肉)。
《脯肉》一词的总笔画数为12个。
《脯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脯”最初指的是鱼,后来才逐渐扩展为其他肉类。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将食物制成脯以延长保存期限。
《脯肉》的繁体字为「膚肉」。
在古代,人们对《脯肉》的描述往往采用不同的汉字写法。其中一种古代汉字写法为「膍腒」,另一种为「鮑魚」。
他提供了一包美味的牛肉脯。
她买了一些鱼脯作为礼物。
脯肉干、鱼脯干、牛肉脯、猪肉脯、羊肉脯等。
肉干、肉片、肉饼、干肉等。
水润、鲜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