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支比量的意思、三支比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支比量的解释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兼喻体、喻依。) 大秦 之辩,初喻体(近人译为大前提),次因(近人译为小前提),次宗。其为三支比量一矣。”参见“ 三支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支比量”是古印度因明学(逻辑学)中的核心推理方法,由“宗、因、喻”三部分构成,用于逻辑论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三支指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三者共同构成逻辑推理框架。通过“因”和“喻”论证“宗”,这一过程称为“比量”(推理),整体合称“三支比量”。

  2. 三支的具体内容

    • 宗:需证明的命题,如“声是无常”。
    • 因:支持命题的理由,如“所作性故”(因事物是造作而成)。
    • 喻:包含同喻(正面例证,如“瓶是所作且无常”)和异喻(反面例证,如“虚空非所作且常住”),通过类比强化论证。
  3. 与西方逻辑的对比
    三支比量类似西方三段论,但结构不同:印度逻辑以“宗”为结论,先陈述命题;而西方三段论以大前提(喻体)、小前提(因)、结论(宗)为顺序。

  4. 学术影响
    中国近代学者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曾对比印度与古希腊逻辑体系,指出三支比量与西方逻辑的异同,凸显其跨文化逻辑研究价值。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哲学辩论和逻辑分析,强调通过例证与类比确保论证严密性。现代研究中,它被视为比较逻辑学的重要案例,体现不同文化对推理方法的探索。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支比量

《三支比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利用三种不同的标准进行比较衡量,以求得出准确的结果。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三(数词)、支(部首)、比量(意义)。它的部首是“支”,笔画数为二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孟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在繁体字中,三支比量的写法为「三支比量」,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并以传统方式呈现。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存在多种版本。然而,《三支比量》这个词的古代汉字写法并没有查到具体资料。古代汉字的变体和演变因历史原因较多,所以这个词的写法在古代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

这个成语的一个例句是:“为了保证公正,评委们在评选比赛获胜者时要运用三支比量的标准。”

与“三支比量”相关的组词有:衡量、评估、对比等。

与“三支比量”近义词有:三者鼎立、权衡轻重等。

与“三支比量”反义词有:轻重缓急、随意性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