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奏的意思、述奏的详细解释
述奏的解释
启奏;陈述。《魏书·刘芳传》:“尚书述奏,仍詔委 芳 别更考制。”
词语分解
- 述的解释 述 ù 讲话,陈说,叙述。述评。描述。论述。综述。述职。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顺行:“报我不述”。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奏的解释 奏 ò 作乐(?),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奏。奏国歌。奏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 呈现,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胜利)。大奏奇功。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述奏”的汉语词典释义
“述奏”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述”(陈述、叙述)与“奏”(臣子向君主进言)组合而成,专指古代臣子向君主书面陈述政见、汇报事务的公文形式。其核心含义为:
-
文体性质
指臣僚以书面形式向帝王系统阐述政策建议、事务进展或陈情谏言的官方文书,属于古代“奏议”类文体的一种。其内容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体现对君主的尊崇与事理的周密分析。例如《古代汉语词典》定义为:“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汇报的文书。”
-
功能与语境
- 议政功能:用于提出治国方略或政策主张,如《宋史·职官志》载“凡政事得失,许述奏以闻”。
- 汇报职能:陈述地方治理、灾情军务等具体事务,如清代《会典》中“各省督抚岁终述奏钱粮收支”。
- 礼仪规范:需遵循固定格式(如抬头、谦辞、结语),体现君臣纲常。
-
词源与演变
“述”取《说文解字》“循也”之本义,强调依事理陈述;“奏”源于《尚书》“敷奏以言”,指向君主进言。二字合成后,初见于汉代官制文书,唐宋时期成为正式公文类别,至明清沿用。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述奏”条目释为“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章”。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述奏”为“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的文书”。
-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奏议类文体包括表、奏、议、疏等,‘述奏’属其中以条陈事理为特色的分支。”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指出“述奏”在清代为地方官员年度汇报的法定文书形式。
网络扩展解释
“述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ù zòu,其核心含义为启奏、陈述,主要用于指代向上级或权威机构汇报、说明事务的行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语结构
- 述:意为“陈述、叙述”,如“口述”“重述”。
- 奏:本义为“演奏”,引申为“向帝王陈述意见”,如“启奏”“奏议”。
- 合称“述奏”即指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正式汇报或陈述。
-
历史来源
- 古代文献如《魏书·刘芳传》记载:“尚书述奏,仍诏委芳别更考制”,意为官员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朝廷汇报政事。
二、应用场景
- 古代用法
专指臣子向帝王或朝廷汇报工作、提出建议,如官员述职、政策奏议等。
- 现代引申
可泛指向上级或相关部门汇报工作进展、问题分析及解决建议,常见于公文或正式场合。
三、易混淆点辨析
- 与“演奏”无关:部分资料(如)提到“用言辞表达乐曲”,此为对“奏”字本义的误读,实际“述奏”不涉及音乐含义。
- 非现代常用词:当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公文场景中。
四、参考资料
- 权威释义:查字典、汉典。
- 古籍例证:《魏书·刘芳传》。
别人正在浏览...
叭儿百鍊钢邦国罢闲悲观杯酒交好炳灵寺石窟衬托抽择貙氓初文打躬地根斗拢防隔芳誉各有所好宫叶海宴河清滉瀁阍吏嚄咋鹄跱绞索骄沓积非习贯戟吏近要九葩涓滴不遗镌降劳燕分飞连冬鸾掖迈峻木乳饼虐谋呕咐清浄无为弃杖草齐轸群虱处裈中靸霅山川米聚沈到蚀毁首揆汤碗陶版掏摸洮汰天头外王母翫鲍望眼巴巴僞迹五荤无题湘妃墓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