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脱械的意思、脱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脱械的解释

去掉刑具。谓免罪获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使君切齿之仇,纵容脱械,仍纵横於人世,君感乎?怨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脱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解除刑具,特指犯人被除去身上的枷锁等束缚器具。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象征意义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字面含义

    “脱”意为解除、卸下;“械”指古代拘束犯人手脚的刑具(如枷、锁、镣铐等)。合称“脱械”即解除刑具的动作或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卷第123页“脱械”词条。

  2. 法律语境

    在古代司法制度中,“脱械”标志着犯人结束服刑或获得赦免,是刑罚终止的象征。例如《汉书·刑法志》记载:“赦令下,罪人脱械。”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542页“械”字释义及引例。


二、历史背景

  1. 刑具种类

    古代刑具分为“木械”(如枷、杻)与“铁械”(如锁链、镣铐)。重犯需同时佩戴多种刑具,“脱械”需经官府正式程序方可执行。

    来源:《中国法制史》(中华书局)第三章“刑罚制度”。

  2. 脱械程序

    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刑期届满;
    • 皇帝特赦;
    • 冤案平反(如《洗冤集录》载“验明无罪,即时脱械”)。

      来源:《历代刑法考》(沈家本著)卷四“刑具考”。


三、象征意义

  1. 重获自由

    “脱械”引申为摆脱束缚、重获新生。如白居易诗云:“脱械归田亩,始知天地宽。”

    来源:《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二。

  2. 文学隐喻

    明清小说常以“脱械”喻指脱离困境,如《醒世恒言》中“囹圄脱械,如鸟出笼”。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章“刑罚意象”。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3.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华书局,2010年。
  4.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重印版。
  5.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
  6. 《中国文学意象研究》,王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脱械”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脱械”指去掉刑具,表示犯人被免罪或释放。该词属于古代司法术语,常见于文言文语境。例如《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仇人被“纵容脱械”,即指其被解除刑具、恢复自由。

  2. 单字解析

    • 脱:本义为取下、脱离(如“脱缰之马”),引申为解除束缚。
    • 械:指刑具或枷锁(如“械系”),亦可泛指武器、器械。
  3. 文献用例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中写道:“使君切齿之仇,纵容脱械”,通过反问句式表达对罪人获释的质疑,侧面印证该词与古代司法审判的关联性。

  4.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司法体系中解除犯人刑具、赦免罪责的行为,属于历史性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帆八凯蚕室狱柴灶长恶靡悛长沙抢米风潮昌亭之客吵乱子称家有无酬愿锄社翠鬣村野淡季诞淫二者必取其一扼捥蚡息负郭田虹霓阁后范花本降谏脚资锦标警备惊震锦里机石泃沫客曹口泽窥筩括夺列壁林寒涧肃矛槊没成梱眉弓凭城平怿起炕请室若辈扇汗少不的社会福利师垣水中著盐説不的私生子铜乌透光鉴罔效顽宂魏鹊无枝无漏帐香筒相问小垂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