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坐食。亦谓无功受禄。《礼记·王制》:“庶人耆老不徒食。”《管子·权修》:“有无积而徒食者,则6*民偷幸。”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徒食汉语 快速查询。
"徒食"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不劳而食的行为。该词由"徒"(本义为步行,引申为空、白白地)和"食"(进食)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如《孟子·离娄下》记载"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通过反衬手法凸显不事生产而食者的负面形象。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1024页)的释义,该词特指"无职事而食俸禄",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官僚体系中尸位素餐者的批评。例如《资治通鉴·汉纪》载"官吏徒食者众",即揭示当时官僚体系臃肿的社会问题。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56页)补充其引申义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行为",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批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该词与"尸位素餐"构成近义关系,但语体色彩更为书面化,常见于政论类文本。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古代职官称谓语义研究》显示(该论文收录于《汉语言文学研究》第40卷),"徒食"在历代职官制度文献中出现频率达0.73‰,主要集中在监察类奏章中,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语用特征。这种历时语言现象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
“徒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徒食”指没有实际贡献却消耗资源的行为,核心含义包括: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
该词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尤其在强调劳动价值的社会背景下,警示人们避免虚度光阴或依赖他人供养。例如,可形容某些“啃老族”或低效项目为“徒食行为”()。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日语用例,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帮场儿逼涂部汇布政使趁路除旧更新春袍翠羽帐打杠子蹈机调炼恶虖犯猎凤臆坟衍凫水虾蟆陵黑牛儿挥手枷棒重简报降薄街邮捷足浄光金虎禁树扣砌亏骞列公骊目留宿绿衣黄里迷团烹龙煮凤擗拨皮条磬口青年救国会三长善月师课刷勘熟粪说千道万溲勃夙敏抬盒特兀通赡推问讬咎瓦衣问话五麾峡谷相嬲消变悉达陀鞋带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