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善月的意思、三长善月的详细解释
三长善月的解释
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作,随其善恶而祸福之。轮照四洲,每岁正、五、九月,正在南洲,故竞作善以要福。至 唐高祖 武德 二年,遂詔天下,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6*杀。”参阅“三长月”。
词语分解
- 三长的解释 . 北魏 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魏书·高祖纪下》:“初立党、里、邻三长,安民户籍。”《魏书·食货志》:“ 魏 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隋书·艺术传·萧吉》
- 善月的解释 佛教对正、五、九三个月的称谓。谓此三月,世人宜持长斋,慎言行,特修善业,故又称斋月。 元 德煇 《敕修百丈清规·祝釐·善月》:“正五九为善月。预先一日,维那令堂司行者,覆住持报库司,掛善月牌于殿门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长善月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长善月
“三长善月”是佛教文化中的传统术语,特指农历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特定的斋戒月份。其核心含义源于佛教戒律,认为在此三月中持斋修善,可积累殊胜功德,故称“善月”。
一、释义与字源
- “三长”:指三个特定的长时段(正月、五月、九月)。
- “善月”:因佛教强调此三月需严守戒律、行善止恶,故以“善”命名。
- 据《法苑珠林》载,佛陀规定此三月为“长斋月”,信徒需素食、戒杀、布施,以修福慧。
二、宗教内涵
- 戒律依据:
- 佛教认为此三月中,诸天巡行人间,记录善恶,故需格外谨守十善业(如不杀生、不偷盗等)。
- 《梵网经》云:“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于六斋日(每月初八、十四等)加行布施持斋,功德倍增。”
- 修行意义:
三、文化影响
- 民俗实践:
- 中国民间受佛教影响,部分地区至今保留“三长斋月”习俗,如农历九月“观音斋”。
- 文献记载:
- 唐代《岁时广记》提及:“正月名‘善月’,僧俗皆持斋”;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亦载九月斋戒之俗。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三长善月”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倡导慈悲、环保的生活方式,如素食推广与护生活动,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和谐生态的贡献。
参考资料:
- 《法苑珠林》(唐·道世)
- 《梵网经》(后秦·鸠摩罗什译)
-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
网络扩展解释
“三长善月”是佛教中的传统概念,指农历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份,信徒需通过斋戒、行善等方式积累福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时间范围:对应农历的正月(寅月)、五月(午月)、九月(戌月)。
- 核心意义:佛教认为这三个月是“斋戒之月”,信徒需特别注重行善、持戒、布施等善行,以求福报。
2.起源与依据
- 佛教典籍:据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记载,此习俗源于佛经,传说天帝宫中有一面镜子,每年正、五、九月轮照南赡部洲(即人类所在区域),世人因此竞相行善以祈求福报。
- 历史沿革:唐代武德二年(619年),朝廷曾下诏规定这三个月禁止执行死刑和屠宰,进一步强化了民间斋戒习俗。
3.实践内容
- 斋戒要求:信徒需持斋素食(“斋素”),避免杀生,并减少恶行。
- 行善积福:通过布施、诵经、放生等方式积累功德,认为此时行善的福报加倍。
4.文化影响
- 这一习俗融合了佛教信仰与民间传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时序与道德修行的关联性认知。至今在部分佛教文化圈中仍有延续,如特定月份的法会活动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宗教背景,可参考《鸡肋编》等古籍或佛教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缉拔摋备礼綳定笔悬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池观齿少心锐春肥簇动定冠词动如参商趸柱飞觥分丝析缕亘古关召榖子涵洞横翥踝拐恍疑胡瓜颊上三毛解慢矜独谨钝就缚酒足饭饱酹祭炉锤率税卖嘴巴皮木公金母那咤匿瑕含垢朋挻蒲篮前男悄默声启明秋日拳棒臞仙人马荣古虐今软枣蛇腹纹十转九空顺天説卫束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蹄道推究土仪晚饭无功受禄象果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