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自我菲薄,自以为不如。《世说新语·德行》“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 ,则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略》:“ 戴良 少所服下,见 宪 ( 黄宪 )则自降薄,悵然若有所失。母问:‘汝何不乐乎?復从牛医儿所来邪?’ 良 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所谓 良 之师也。’”
"降薄"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释义:古人认为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是上天对人间过失的警示,称为"降薄"。"薄"通"迫",有迫近、逼迫之意,引申为上天降下警示以迫使人反省。
例证:
《宋书·五行志五》载:"夫二日、三日者,谓降薄之异也。" 此处指太阳出现重叠光影的天象,被视为上天降下的警示。
字源解析:
"降"本义为自上而下落下(《说文解字》:"降,下也");"薄"在此语境中为通假字,同"迫",表逼迫、警示(《康熙字典》引《增韵》:"薄,迫也")。
释义:用于描述人的道德水准下降或福分减少,含贬义。
例证:
《魏书·阳尼传》批评时风:"仁义之迹灭,廉耻之轨薄……降薄恩礼,背损节义。" 指社会道德衰败,恩义礼法随之减损。
词义演变:
此义项由"降"的"降低"义(《尔雅·释言》:"降,落也")与"薄"的"减少"义(《诗经·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引申为轻少)复合而成,强调由盛转衰的过程。
参考资料:
“降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汉语或文学语境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的注释中。据三国时期曹丕《典略》记载:
“戴良少所服下,见宪(黄宪)则自降薄,怅然若有所失。”(意为戴良很少佩服他人,但见到黄宪后却自觉不如,感到失落)。
“降薄”多用于描述因他人德行或才能出众,而产生自我对比后的谦逊心理,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降薄”与“减薄”(指程度或数量减少)含义不同,二者不可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用法,可参考《世说新语》或《汉典》等权威资料。
保险费奔袭重演大宝丹霜大隐服体隔墙宫宾管鲍之交栝子松鹤骖横民龁吞鸿模花蔕花点子会朝家门骄姿鸡雏解泽嫉媢菫色俊辩举止自若愧愕磏勇鬣刺流爱龙庭门行民粮木老鸦囊齎嶷爽怒冠三挂判读抛落钱物青道气侠旗翼全譬神构深秀石肠史话十家锅灶九不同水镖水苏束狭庭帏驮鸟枉志五陵原无遮大会详料线团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