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后汉书·和帝纪》:“引三署郎召见禁中。”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 汉 柱,三署有光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杨雄 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书郎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三署”是汉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三署指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这三个署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工作,是郎官(宫廷侍从官员)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署”被引申为形容一人担任多职的成语,但这一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并非其原始制度含义。需注意结合语境区分历史概念与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汉代官制细节,可查阅《后汉书》或《汉官仪》相关章节。
《三署》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sān shǔ。它的意思是古代三个署名,特指皇帝诏命天子三署名,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三署》的拆分部首是"言",它的总笔画数为9。
《三署》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制。在古代,皇帝颁布诏令、下达命令时,需要亲自拟定文书,并进行三次署名确认,以彰显权威和示威。这三个署名分别表示皇帝所指示的事项是合法、重要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必须服从和执行。
《三署》的繁体字为「三署」。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态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于《三署》的汉字写法,需要参考古代的文字记录和碑刻。
例句1: 天子发下的诏书上,三署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
例句2: 古代皇帝三署名的文书在历史博物馆中陈列。
组词: 三署名、三署批准、三署文书。
近义词: 三签、三诏、三命。
反义词: 一般命令、普通署名、民间签名。
长生牌粗顽丹葩叠鼓二志飞花令凤杼扶行捬膺羔儿祼飨国使汉策韩卢逐逡含章殿徽织剪刀拐建功立事脚价较真解固景泰蓝进路激劝鞠歌科跣诳丐旷卤来服练丝録治冒禁没完门戟墓圹佞臣朴猪普度耆将求实腃发曲律羣厉三患三十六物沙瑶申控沈阳设想食单世屯随在琐记忘其无边无沿响廊显器些小写作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