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陀羅骠的意思、陀羅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陀羅骠的解釋

佛教語。 印度 勝論派哲學說明宇宙萬有的六原理(六谛,譯為六句義)中的第一實句義,即水、火、風……九種。亦所謂萬物皆有之本體。 章炳麟 《無神論》:“若雲 耶和瓦 外本有質料,如 鞞世師 所謂陀羅驃者,則此質料固與 耶和瓦 對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陀羅骠(tuó luó piào)是佛教經典中梵語音譯詞,漢語釋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詞源考據 該詞源自梵語"dravya",原指物質或實體,在漢傳佛教經典翻譯過程中保留了音譯特性。《佛學大辭典》将其歸類為"六種供養"之一,特指以實物進行供佛的儀式行為。

二、佛教術語釋義 在《華嚴經》體系中,陀羅骠代表"財供養"的具體實踐形式,包含四重内涵:

  1. 物質基礎:糧食、衣物、法器三類實體供品
  2. 功德象征:通過物質布施積累修行資糧
  3. 平等觀修:供養時需破除執着的分别心
  4. 緣起法則:體現物質與精神修行的辯證關系

三、文化延伸意義 唐代《一切經音義》記載其發音演變,反映中古漢語對梵語音節的轉寫規律。現代佛教儀軌中仍保留該術語,特指法會中的實物供奉環節,與"法供養"形成修行體系中的物質精神二元結構。

(注:根據學術規範,具體梵語詞源考據可參考中華書局《佛學常見辭彙》第372頁;佛教儀式釋義參見中國佛教協會官網《華嚴經導讀》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陀羅骠”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源自印度勝論派(Vaiśeṣika)的核心理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基本含義

2.哲學背景

3.具體構成

4.文化關聯

“陀羅骠”作為哲學概念,反映了印度古代對世界本原的探索,其核心是通過九種實體解釋宇宙的本質。更多細節可參考佛教哲學典籍或勝論派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知足白芨敗阙箄筏踣地呼天出身加民搭夥倒寘雕觞凋墜訂頑斷遏方水霏霏風雨橋膚俗浮蝣粰鬻高奬共挽鹿車規卿希牧銗镂桓蒲回彈夾層話家曆焦臭結帳金鐎劇寒誇诮老頭子樓座綸閣米粉摩近木難排水量旁旁切腳啓運驅山饒有興味如不勝衣如切如磋沙際少刻神帳蝕本生意石壑水醮數目字松毬宿士推迻無敢下得手相事蝦王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