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皮冠上的玉饰冠纽。《文选·张衡<东京赋>》:“珩紞紘綖,玉笄綦会。”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琪。’ 郑玄 曰:‘会,缝中;琪如綦,綦谓结。皮弁於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会。’”
“綦会”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冠冕上的装饰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綦会(拼音:qí huì)指古代帝王所戴皮冠(皮弁)上的玉饰冠纽,具体指用五彩玉石镶嵌在皮弁缝合处的装饰结。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和汉代张衡的《东京赋》。
綦会属于古代礼制中的冠服制度,象征帝王身份与权威。其工艺精细,需在皮弁的12条缝线中均匀嵌入玉石,体现周代“以玉比德”的文化观念。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冠冕制度,可参考《周礼·夏官》及《后汉书·舆服志》等文献。
《綦会》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进行分析,并介绍其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綦会》由部首纟和替组成。
纟是“糸”的变体,表示与线、纱相关的意思。
替是一个形声字,由线旁和代字旁构成,表示替代、代替之意。
《綦会》的总笔画数为13。
《綦会》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其中提到:“以是日綦戚之正。”这里的“綦戚”指的是特殊的仪礼执事者。
《綦会》的繁体是「綦會」。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变化,所以《綦会》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古代写法为「綦會」。
1. 在本月的綦会上,我们将讨论公司的发展战略。
2. 请各位代表参加明天的汇报綦会。
1. 会议(hui4 yi4):指几个或几十个人相聚在一起商议事务的活动。
2. 会谈(hui4 tan2):指双方或多方代表就特定问题进行磋商和交流。
1. 会议(hui4 yi4)
2. 会商(hui4 shang1)
仅在特定背景下,有时候"綦会"与"綦世之会"可以构成含义上的正反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