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豚蹄 ”。
豚蹏(tún tí)是汉语中的古语词,由“豚”(小猪)与“蹏”(同“蹄”,指兽足)组合而成,本义指猪蹄。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代
“豚蹏”即猪的蹄足,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牲畜部位的描述。如《礼记·祭义》郑玄注提及祭祀时选用豚蹏等部位,象征质朴的祭品(参见《十三经注疏》)。
引申为“微薄之物”
因猪蹄形体小且非贵重部位,古人常以“豚蹏”比喻微薄的献礼或馈赠。典型用例见于《庄子·外物》所载“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其中“禳田者持豚蹏”即以猪蹄为祭品,祈求丰收,后衍生为成语“豚蹄禳田”,喻指以薄礼求厚报(参见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在传统祭祀文化中,“豚蹏”作为庶民阶层的祭品,与“太牢”(牛猪羊全牲)形成对比,反映古代礼制的等级差异。《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祭祀,共其牲物”,郑玄注疏指明不同身份者献祭规格有别,豚蹏属较低规格(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正义》)。
现代汉语中,“豚蹏”一词已罕用,多被“猪蹄”替代。但其古义仍存于文献研究与成语典故中,如“豚蹄穰田”收录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参见
“豚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方言发音差异,可参考权威字典或古籍文献。
並頭叢残俸蚕舍逞瑞成衣称雨道晴辰尾大莫地理环境渎控椟韫風裏言風裏語够用衡霍合元音候视回心转意阍守祸媒怙势燋秃教养员截近即留巨人科比溃走繿縿敛葬离恨柳车陋巷论点茅扉马师皇茗邈墓祭牛马襟裾鸥伴辟邪烬轻乔僧行身丁税朔鼙书首树援宿念贪瞋痴桃花太阳通工易事驼蹄鸡往亡玩时愒日薶挂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小儿麻痹症胁迫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