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欠的税赋或债务。 唐 杜牧 《吏部尚书崔公行状》:“民有宿逋不可减於上供者,必代而输之。”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六:“ 章圣 践祚之初,天下宿逋,数百万计。” 明 宋濂 《贞节堂记》:“初, 思恭 尝娶妻生一子,贫寓外家, 庄 遗钱使营生产,且偿 思恭 之宿逋。” 清 赵翼 《连日笔墨应酬书此一笑》诗:“言情篇什贵雋永,岂比宿逋可催讨。”
“宿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宿逋(sù bū)指长期拖欠的税赋或债务。其中:
文献用例:
现代语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古文或历史研究,描述古代财政或民间债务问题。
宿逋(sù bū)是指在旅途中逗留或滞留,暂时留宿在某处。
宿(sù)的部首是宀,具有9画。
逋(bū)的部首是辶,具有10画。
《宿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辩》中,诗人屈原以此比喻自己在流亡途中的滞留之意。
宿逋的繁体字为「宿逋」。
在古时候,宿逋的写法有所变化。宿的旧字形为「㝵」,而逋的旧字形为「叵」。
1. 游子宿逋,久别乡土,思慕之情溢于言表。
2. 我们在旅行途中遇到风雨,于是宿逋在陌生的城市。
宿舍、宿命、逋逃、逋乱
滞留、逗留、驻足、停留
离开、出发、启程、前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