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长舌的意思、长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长舌的解释

[have a long (loose) tongue;be fond of gossip] 比喻爱搬弄是非

详细解释

(1).长长的舌头。比喻好说闲话、搬弄是非。《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郑玄 笺:“长舌,喻多言语。”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谦》:“ 尹氏 伯奇 ,父子相离,无罪被辜,长舌为灾。” 唐 李观 《晁错论》:“遂摇长舌,交搆七国,借诛 错 为名。”《明史·周宗建传》:“离间之渐,将起於蝇营;谗搆之衅,必生於长舌。”

(2).指利舌,喻能说善道、出语厉害。《西游记》第四九回:“这和尚卖此长舌,胡夸大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长舌"是汉语中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比喻爱扯闲话、搬弄是非的行为",常以"长舌妇"组合形式出现,指代喜好传播流言的女性群体。该词源于《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汉代郑玄笺注时已明确"长舌喻多言语",显示其贬义色彩自先秦时期便已形成。

在古代训诂著作中,《说文解字》将"长"解作"久远也","舌"释为"在口所以言也",二字组合产生的隐喻义项,生动勾勒出多言者的形象特征。《汉语成语大辞典》指出该词常见于"长舌之妇""摇唇鼓舌"等固定搭配,多用于批判缺乏事实依据的言论传播行为。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长舌"的语义演变经历了从生理特征描述到道德评判的过程。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义演变研究》收录的语料显示,明清话本小说中该词使用频率激增,常与"搅家精""是非精"等贬称并列出现,反映其社会批判功能的强化。当前语言实践中,"长舌"既保留传统训诂内涵,又衍生出网络语境下的新用法,如形容过度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

网络扩展解释

“长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比喻搬弄是非、爱说闲话,尤其在古代文献和现代语境中常用于形容言语不当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长舌”指舌头长,引申为喜好无端议论、传播流言或挑拨人际关系。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大雅·瞻卬》中的“妇有长舌,维厉之阶”(长舌妇人,是祸乱的根源)。

  2. 语境扩展
    部分文献(如、7)提到“长舌”也可指“能言善辩”,但这一用法较少见,主要仍以负面含义为主。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籍例证

    • 《诗经》用“长舌”批判女性多言导致灾祸,反映古代对言语不当的贬斥。
    • 汉·焦赣《易林》:“长舌为灾”,强调言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 《西游记》第四回中,孙悟空斥责天神“少弄长舌”,突显该词的口语化应用。
  2. 现代用法
    常见于“长舌妇”等固定搭配,泛指爱传闲话的人。提到“长舌头”作为同义词,如“班上有个长舌头,事情经过他便人尽皆知”。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词汇举例 说明
近义词 搬弄是非、饶舌、嚼舌根 均含议论他人、言语不当之意。
反义词 沉默寡言、谨言慎行 强调言语克制,与“长舌”形成对比。

四、文化与社会影响

该词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慎言”的重视,如《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现代使用中需注意性别中立,避免局限于“长舌妇”的刻板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诗经》《易林》等原文(来源、2、3)。

别人正在浏览...

白费口舌被风熛焱擦背骋教撑委宸京赤瓦不剌海垂帘翠实大专生蹲身垛业二百五法线分解者偾张付清功实红案化验蠖屈教坊急慌继祀口札裈褶赖有此耳拦洪冷热连韵盲风涩雨茅卜冒刃毛质墨汁未干扭别千古恨箝口青插手漆树鹊垆任其自流熔剂柔声三损筛余删易声称四不相俗家台兵汤婆通睛晚暮惟独握手言欢相体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