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home of Baddhist and Taoist monks or nuns' parents]∶出家人出家前的家
上都青龙寺僧 契宗,俗家在 樊川。——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
(2) [layman]∶僧道称没有出家的人
俗家打扮
(1).僧道出家前的家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支诺皋中》:“ 太和 七年,上都 青龙寺 僧 契宗 ,俗家在 樊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和尚道:‘我出家在 灵隐寺 ,今到俗家探亲,却要回去。’”
(2).指僧道出家前在家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原籍何处俗家甚名?”
(3).世俗人家。 宋 苏轼 《与大觉禅师琏公书》:“又此画颇以灵异,累有所觉於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益不欲於俗家收藏。”
(4).指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相对而言。《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空照 道:‘相公休得取笑!出家胜俗家数倍哩。’”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三折:“师父,你説的都是出家人的话,我俗家与你不同。”
“俗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出家前的家庭
指出家人(僧、道等)在皈依宗教前的原生家庭。例如:“我出家在灵隐寺,今到俗家探亲”(、)。唐代文献《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上都青龙寺僧契宗,俗家在樊川”(、)。
世俗之人
与出家人相对,泛指未出家的普通民众。如“你说的都是出家人的话,我俗家与你不同”(、)。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及宗教语境,例如《初刻拍案惊奇》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现代多用于描述传统宗教文化中的特殊身份或家庭关系。
《俗家》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描述与修道、佛家、道家等修行道路无关的普通家庭或世俗世界。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人,共有9个笔画。
《俗家》一词由“俗”和“家”两个字组成。其中,“俗”一词由“人”和“谷”两个部分构成,意为平常、普通;而“家”一词由“宀”和“豕”两个部分构成,代表家庭、居所。
《俗家》的繁体字为「俗家」。
在古代,汉字《俗家》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俗”字的由“土”和“叔”两个部分构成,而“家”字由“宀”和“耂”两个部分构成。
1. 他是一个出身普通的俗家子弟,没有特权。
2. 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不同的修行道路,包括俗家生活方式。
1. 俗人:指世俗的人,不涉及修行或宗教事务。
2. 俗语: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用以表达民间智慧和经验的语言。
3. 俗世:指世俗的社会、世界。
世俗、尘世、凡人
出家、修道、道家、佛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