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愤怒;排遣愤懣。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鬼神潜释愤,夷狄远输诚。” 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
“释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消除愤怒或排遣内心的愤懑,即通过某种方式(如言语、行动)发泄不满情绪,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字义解析
使用场景
情感层次
不仅指单纯的情绪发泄,更包含一种心理层面的解脱,如“释然”与“愤懑”的结合。
如果需要更多诗词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或文学作品(如、)。
释愤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指发泄怨气或释放愤怒情绪。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受到委屈时,可以通过释愤来减轻压力和不满情绪。
释愤的部首是心,意味着与情感有关。它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释愤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黄帝诺》中,意为宣泄怒气。后来又出现在《礼记·乐记·大宗伯》中,意为宣泄内心的愤怒情绪。
释愤的繁体字为「釋憤」。
在古代,「釋憤」的写法稍有不同。憤字中的「心」字旁边会加上「忄」,表示与情感有关。“釋”字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他在打坏了手机后,通过大声骂人来释愤。
2. 她每天晚上会去健身房释愤,以缓解工作压力。
1. 发愤:指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愤懑:指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3. 愤恨:指因愤怒而产生的憎恨和仇恨。
1. 宣泄:指发泄内心情感或压力。
2. 情绪释放:指释放积累的情绪压力。
3. 愤怒发泄:指愤怒情绪的宣泄。
1. 忍气吞声:指忍受******或委屈,不发泄愤怒。
2. 克制情绪:指控制情绪,不表达出愤怒。
3. 隐忍:指忍受苦难或委屈而不表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