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编户民的意思、编户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编户民的解释

编在户籍的平民。《史记·高祖本纪》:“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汉书·高帝纪下》:“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 颜师古 注:“编户者,言列次名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编户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核心概念,指被正式编入国家户籍的平民群体。这一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形成完备体系,成为国家赋税征收、徭役分配的基础依据。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编户民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其核心特征是国家通过户籍登记对人口实施统一管理。

从制度特点分析,《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编户民具有三重属性:一是法律身份明确,需承担"田租、口赋、徭役"等义务;二是受国家土地制度约束,"名田宅"需登记在册;三是社会地位介于贵族与奴婢之间,享有基本的人身权利。汉代文献《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特别强调:"编户者,列次名籍也",说明其本质是政府建立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该群体的社会地位具有双重性。据《中国法制史》记载,编户民既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法律保护对象,享有诉讼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但《史记·货殖列传》揭示其实际境遇存在差异,既有"千金之家"的富户,也有"无立锥之地"的贫民。这种分化源于土地兼并和赋役负担不均。

相关制度术语包括:

  1. 黄籍:东晋时期编户民专用户籍册
  2. 户等制:唐代按资产划分的九等户籍制度
  3. 鱼鳞图册:明代土地登记配套系统

在历史演变中,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标志着编户制度从地域控制转向职业管理。明清时期实行保甲法,强化了户籍的治安功能,但核心管理逻辑仍延续编户民制度的基本框架。

网络扩展解释

“编户民”一词的含义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历史制度中的含义(主流解释)

根据、、等来源,“编户民”指中国古代被编入户籍的平民,属于户籍管理制度术语:

  1. 词源:源自战国时期“编户齐民”制度,政府将人口按姓名、年龄等登记造册,以便征税和征兵。
  2. 文献例证:
    • 《史记·高祖本纪》:“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
    • 《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编户者,言列次名籍也。”
  3. 制度意义:标志着中央集权对地方人口管理的强化,打破西周宗族垄断,使平民直接隶属国家。

二、成语化引申含义(非主流解释)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编造虚假身份骗取信任”:

辨析要点

  1. 历史术语: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应采用“户籍平民”释义。
  2. 现代引申:若语境涉及欺诈行为,可能取成语化含义,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存疑。

建议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解释,优先考虑历史学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晶晶拜石百枝贝筵卞和豺武超形爡爡沉谋研虑吃局充诎抽导打垮谠理短檠对门跟跖胳肢过拂海翻汉军缺回光返照皦洁僥绕角糉计狡酷似良骑廉价令人生畏轮甲门徒秘纪纳衣蹼蹬孅孅啓宠纳侮穷壮权利日月不居揉摩软脚酒三光扫泥米沙墋上竿舍利子塔甥女势利眼豕误受降受训衰夕树碑死败汤罗讨信童谣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