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性道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此生品谊可託,待汝三兄至,为汝主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文清》:“﹝ 文清 ﹞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 包孝肃 比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翰林官朝夕讲习文章,树立品谊,犹不足以补报万一。”
"品谊"是汉语中较为典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词义演变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构成 • "品"字本义指种类级,《说文解字》注:"品,众庶也",后衍生出品德、品格之意,特指人的道德修养。 • "谊"通"义",《正字通》释为"人所宜也",既包含情谊,也指符合道义的行为准则,如《汉书·董仲舒传》载:"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用法。
二、词义内涵 综合《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包含双重维度:
三、使用特征 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记载,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评价人物德行操守的正式文体,如碑铭、人物传记等体裁。在语义强度上,较之"品德""品行"等近义词,更侧重道德准则与人际关系的结合状态。
参考来源:
“品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ǐn yì,其核心含义为品性道德,主要用于描述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需注意,“品谊”并非成语,部分网络资料将其误归为成语(如),但权威典籍中未见此分类()。其近义词包括“德操”“品行”,反义词可对应“失德”“无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代文学典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摆阖白渊本元闭废秉宪不尝不世之略长生不死床架毳布鄂君舟飞缺风诗更端跟进格致官施悔祸狐媚子火烙铁监犯讲是説非椒阿讥贬接客捷雷不及掩耳借言寄生虫蠲税考语凉凉梨花酿陵篡龙鬐马泊六毛翎末主乾股清渭浊泾遒进缺漏羣有去位骚携闪忽升拔圣僧甚为社友侍执巾节书典疏决腾霜骢天壍铁连钱无忧无虑虾蟇柝详实小肚笑话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