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意思、梁实秋的详细解释
梁实秋的解释
梁实秋(1902-1987) : 作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去台湾任教。著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沉思录》、《秋室杂忆》、《文学因缘》等。从30年代起至1967年止,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词语分解
- 梁的解释 梁 á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栋梁。梁上君子(指窃贼)。 桥: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梁。山梁
专业解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名字含义,“梁”为姓氏,“实”取义“充实、真实”,“秋”象征成熟与收获,三者结合寄寓着务实求真、厚积薄发的文化内涵。
一、学术身份与文学贡献
梁实秋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他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之一,历时37年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被学界誉为“中国莎学奠基人”。其散文集《雅舍小品》以白话文为载体,融合古典文学韵味,开创“闲适派”散文风格,入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经典教材。
二、文艺理论建树
作为新月派代表人物,梁实秋提出“文学根基于人性”的核心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超越时代局限,直指人类共通的情感本质。这一观点在《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专著中形成完整体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
三、语言学与词典编纂
梁实秋主持编纂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收录词条16万余条,首创“例句译注法”,成为两岸三地使用最广泛的英汉工具书之一。该辞典的词源考证与语义辨析方法,被《辞海》编纂委员会列为重要参考文献。
注:文献来源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文学卷》、商务印书馆《中国翻译家辞典》等权威资料综合整理。
网络扩展解释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以下是对其生平与成就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与背景
- 本名与笔名: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笔名包括子佳、秋郎、程淑等。
- 籍贯: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出生于北京。
- 教育经历: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专攻英语与欧美文学。
二、学术与职业经历
- 任教经历:归国后,曾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并担任外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 翻译成就:国内首个系统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耗时近40年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翻译,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三、文学贡献与观点
- 散文创作:代表作《雅舍小品》系列散文集,以幽默典雅的语言风格著称,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最高纪录。
- 文学主张:主张文学无阶级性,反对政治化创作,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展开激烈论战。
- 文学批评:出版《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等文艺批评专著,强调理性与纪律在文学中的作用。
四、思想与影响
- 对“勤”的阐释:在散文《勤》中提出“懒惰是人性,自律方得自由”,倡导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人生价值。
- 文化融合:作品兼具传统文人的雅致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被誉为“中西合璧的文学典范”。
五、故居与纪念
- 青岛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是其创作《文艺批评集》和翻译莎士比亚的场所。
- 台北故居:现为历史建筑,2012年起开放参观,保留其生活痕迹与学术交流场景。
梁实秋以两千万字的著作量、跨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对现代汉语散文的革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别人正在浏览...
饱餐扁骨毕钵罗笔柱黪澹颤掉劖言讪语骋续诚壹垂纶玼玼大滑倒箧道俗订卖恶模样恩军放黜風教冈底斯山脉沟池孤令裹帘鼓鳍弘业宦游火剂家步跼踡课舡昆仲遴调临事而惧流辈柳带緑林大盗落索眉梢民豪内食农田骈蕃牵延翘首企足啓明蜻虰顷刻之间驱捶区配瑞徵沈压始鸠使羊将狼收取霜骨磈礧无如奈何香火因缘小强消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