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臣的意思、使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臣的解释

(1) [envoy]∶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

(2) [military officer]∶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

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水浒传》

详细解释

宋 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大尹﹞即差缉捕使臣,带领几个做公的,押 张霸 作眼,前去捕获……缉捕使臣一径来到 秋公 园上。”参见“ 使臣房 ”。

(1).身负君命,出使外国的官员。《诗·小雅·皇皇者华》小序:“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史记·张仪列传》:“﹝ 秦 ﹞愿以甲子合战,以正 殷紂 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 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 清 王韬 《使才》:“使臣以忠诚外结异国之知,内为朝廷耳目之寄,诸国有意外大事,立即奏闻,其职綦重焉。”

(2).泛称皇帝所派遣负有专门使命的官员。《后汉书·张酺传》:“ 张酺 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使臣至是一力回护,幸而免焉。” 清 孙枝蔚 《句容遇牙含章请题二颜公祠》诗:“身作使臣岁復岁,生死何曾闻金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臣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奉君王或国家之命出使他国、执行外交任务的官员。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典籍角度分述其释义与用法:


一、基本释义与职能

  1. 外交特使

    指古代受帝王派遣,代表国家出访他国、处理邦交事务的官员。其职责包括递交国书、谈判盟约、传达政令等。《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旧时奉君王之命出使他国的官员。”

    典籍例证:

    《周礼·秋官·行夫》载:“行夫掌邦国传递之小事……凡使臣,主国送之,逆劳于畿。”此处的“使臣”即指传递外交文书的官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奉璧西入秦”,即是以赵国使臣身份执行外交使命的典型例证。

  2. 传达政令的官吏

    广义上亦指受命传达朝廷旨意、巡视地方的官员。如《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泛指受命出行的官员。”

    文献用例:

    唐代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诗中“侍御”即作为使臣巡察地方、安抚百姓。


二、词源与结构解析


三、历史演变与现代关联

古代“使臣”职能与现代“外交大使”一脉相承。如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凡遣使,敕书由内阁撰拟。”其制度演变为当代《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特命全权大使”的雏形。现代汉语中,“使臣”一词仍用于历史语境或文学修辞,如“丝绸之路上的使臣”指代古代中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4.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钦定大清会典》,清光绪朝刻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网络扩展解释

“使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奉君主之命出使外国或附属国的官员,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如传达政令、谈判协商等。例如《左传》中提到的使臣,是春秋时期外交使者的典型代表。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含义

  1. 宋代职能转变

    • 在宋朝,“使臣”特指专管缉捕的武官,如《水浒传》中提及的“使臣房”即关押犯人的场所。
    • 部分低级官员也被称为使臣,例如州、府设立的“缉捕使臣”。
  2. 其他朝代用法

    • 汉代泛称皇帝派遣的专职官员,如《后汉书》中记载的使臣具有监察职能。
    • 元代使臣可能承担劝降等特殊使命(如朱元璋相关历史事件)。

三、近义词与相关词汇


四、使用示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凹度编者案佛塲冰柱逋流柴荜産毻赤赤哈哈出糗寸效遳子粗野打翻祷祝奠基礼东陵东山卧斗百草斗进鹅阙发肤匪辟封殖功劳簿鹤天怀琰华剧奬眷噍让胶印家宰藉稿景科客馔蔻丹劳生略且醨酪楼盘懋赏门墉民众扑天盖地青溟穷津企业形象缺袵镕调三足金鸡刹车上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隐屯合万寳尉藉无归五户丝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