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voy]∶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
(2) [military officer]∶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
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水浒传》
宋 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大尹﹞即差缉捕使臣,带领几个做公的,押 张霸 作眼,前去捕获……缉捕使臣一径来到 秋公 园上。”参见“ 使臣房 ”。
(1).身负君命,出使外国的官员。《诗·小雅·皇皇者华》小序:“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史记·张仪列传》:“﹝ 秦 ﹞愿以甲子合战,以正 殷紂 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 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 清 王韬 《使才》:“使臣以忠诚外结异国之知,内为朝廷耳目之寄,诸国有意外大事,立即奏闻,其职綦重焉。”
(2).泛称皇帝所派遣负有专门使命的官员。《后汉书·张酺传》:“ 张酺 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使臣至是一力回护,幸而免焉。” 清 孙枝蔚 《句容遇牙含章请题二颜公祠》诗:“身作使臣岁復岁,生死何曾闻金鑾。”
“使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指奉君主之命出使外国或附属国的官员,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如传达政令、谈判协商等。例如《左传》中提到的使臣,是春秋时期外交使者的典型代表。
宋代职能转变
其他朝代用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使臣是指代表一国前往他国的官员,进行外交、交涉或传递信息的人员。
使臣的偏旁部首分别是“人”和“臣”,共有11个笔画。
“使臣”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形容秦朝的使者。这个词汇源于古代中国的国际交往,用于称呼派遣出使的官员。
繁体字“使臣”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写作“使臣”的汉字有多种变体,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上的差异。其中一种常见写法是:“使”,表示在字形上把“臣”字的画线细分成多笔。
1. 他被任命为使臣,负责与外国进行谈判。
2. 作为一名使臣,他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向外传递重要消息。
使者、使节、使命、奉使、使者馆
大使、外交官、使者
接待员、主人
拔罐子白芷不欺屋漏不入时宜车马如龙单子定风旗断还顿整夺门風燭高放贵贱高下海气河清难俟护痛箭诀箭箬僭肆蹇足角技界别韭黄计偕物挤占巨蟹座开脚癞皮狗临别赠语六代柳下楼桑里民曹弄胎徘徊菊泼悍棋奁情痴全忠缺袵宂赘襦袖赡举善士召平瓜设令升山采珠十样蛮笺死得其所随缘乐讨账铁杆蒲霆震投闲置散突尼斯王路无俾五袴歌详括衔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