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所实行的一种有关茶叶买卖的税收制度。商人直接向园户买茶,茶官居中估价,以估定价与园户的实际售出价之间的差额入官。茶亦须先经官验定,园户不得私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二》:“ 淳化 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於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宋史·食货志下五》:“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併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 舒州 、 罗源 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復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輦茶入官,随商人所指予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
“贴射”是宋代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与税收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官方介入调控茶叶交易,确保税收收入。以下是详细解释:
贴射法允许商人直接向茶农(园户)购买茶叶,但交易需在官方监管下进行。茶官会对茶叶进行估价,商人需按官方定价与茶农实际售价的差额向官府缴纳税费。例如,若官方估价为每斤56文,而茶农实际售价为25文,商人需缴纳31文的差额税。
此法始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最初在舒州、罗源等十三处茶场试行,后成为宋代茶法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沈括《梦溪笔谈》和《宋史·食货志》均记载了其具体操作。
贴射法虽简化了流程,但实际执行中因估价偏差、商人压价等问题,导致茶农利益受损,后期逐渐被“交引法”等替代。
总结来看,贴射法是宋代尝试平衡茶农、商人与官府利益的税收创新,体现了古代专卖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贴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手或工具将物体平贴到指定的位置上。它可以用来描述将一张海报贴在墙上,或将一张标签贴在物品上。
拆分部首和笔画:贴(立部)+ 射(射部),部首分别是立和射,总笔画为10画。
来源:贴射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中,自古以来便有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它常被用于形容将某物贴到特定的位置上。
繁体:貼射(台湾)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特殊古字写法。
例句:
1. 他贴射了一张海报在墙上。
2. 请你把这个标签贴射在箱子上。
组词:登贴、贴画、贴条、贴纸、贴画、贴面、贴心、贴身
近义词:粘贴、压贴、附贴、贴海报、贴标签
反义词:剥离、取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