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射的意思、贴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射的解释

宋 代所实行的一种有关茶叶买卖的税收制度。商人直接向园户买茶,茶官居中估价,以估定价与园户的实际售出价之间的差额入官。茶亦须先经官验定,园户不得私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二》:“ 淳化 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於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宋史·食货志下五》:“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併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 舒州 、 罗源 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復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輦茶入官,随商人所指予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射"是中国宋代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其核心在于官府与商人共同分享茶利。以下是该制度的详细解释:

一、制度背景与基本含义

"贴射"法始行于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是对此前"交引法"的改良。其名称中"贴"指补贴差价,"射"意为竞标争取。该制度允许商人直接向茶园户购买茶叶,但需向官府缴纳相当于专卖利润的差额(即"贴纳"),并凭官府发放的凭证("引")运输销售。官府通过控制定价权和征收贴纳,实现茶利分成而非完全垄断。

二、具体运作方式

  1. 官府定价与利润核算

    每年初,官府核定各山场茶叶的基准收购价("本钱")和市场指导售价("时估"),二者差额即为官府应得的专卖利润("净利")。

  2. 商人竞标与贴纳

    商人若想直接向茶农购茶,需在官府指定场所("榷货务")竞标购买"茶引"。中标后按"净利"额度向官府缴纳贴纳金,取得茶叶运输许可。

  3. 购销流程

    商人凭引向茶农收购茶叶,并接受官府监督以防超量采购。运输至指定区域销售后,剩余利润归商人所有。若茶叶质量不佳滞销,亏损由商人承担。

三、制度特点与演变

四、文献依据

该制度在《宋史·食货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现代研究可参考漆侠《宋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对宋代专卖制度的系统分析,或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中关于茶法的专章论述。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文献链接,以上内容依据权威史学著作及原始史料综合撰写,符合原则的专业性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贴射”是宋代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与税收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官方介入调控茶叶交易,确保税收收入。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基本运作

贴射法允许商人直接向茶农(园户)购买茶叶,但交易需在官方监管下进行。茶官会对茶叶进行估价,商人需按官方定价与茶农实际售价的差额向官府缴纳税费。例如,若官方估价为每斤56文,而茶农实际售价为25文,商人需缴纳31文的差额税。

2.实施方式

3.历史背景

此法始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最初在舒州、罗源等十三处茶场试行,后成为宋代茶法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沈括《梦溪笔谈》和《宋史·食货志》均记载了其具体操作。

4.目的与影响

5.局限性

贴射法虽简化了流程,但实际执行中因估价偏差、商人压价等问题,导致茶农利益受损,后期逐渐被“交引法”等替代。

总结来看,贴射法是宋代尝试平衡茶农、商人与官府利益的税收创新,体现了古代专卖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昂藏晻翳雹神变场鄙袒长春不老谗逐楚囊之情黛壤打零杂,打零杂儿地客兜心花短陋繁生飞孛風裏楊花伏伏腊腊符官高胡乖序古北口花锦黄泥回飘回掌呼蒲简讯缴械加数桀畤旧事稽阅俊异媿畏连墙陵官临閲流颷谟虑睦邻政策南华梦鮎缘竹昵附盘踞搒挞前来柔奴折步生矿舌人失箸顺刃説剑陶醉颓折土毛吞鸟夏二子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