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施报的意思、施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施报的解释

(1).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汉 贾谊 《新书·礼》:“上少投之,则下以躯偿矣,弗敢谓报,愿长以为好。古之蓄其下者,其施报如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古人如 陶靖节 之高,而以乞一顿食,至於冥报相貽…… 范文正公 是何等人,而以 晏公 一荐故,终身执门生之礼。葢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圣人之所不讳也。”

(2).实施报答。 明 李贽 《答刘方伯书》:“故或积德於冥冥,或施报於昭昭,其用心至繁至密,其为至賾至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施报"是汉语中具有伦理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一、基本释义 指施予恩惠与回报行为的对等循环。《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给予和回馈的双向行为",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原则。该词由"施"(施行、给予)与"报"(报答、回应)两个动词素构成,形成"施—受—报"的闭环关系。

二、深层内涵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施报"体现着"礼尚往来"的社会规范。《礼记·曲礼》所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交往准则,正是该词语义的文化渊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其包含"既指物质层面的给予与偿还,也指精神层面的情感互动"的多维内涵。

三、文化渊源 该词可追溯至《国语·周语》"施报,民之经也"的治国理念,其中"施"指统治者施行德政,"报"指民众以忠诚相回馈,构成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范畴。这种双向义务观在《朱子语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施不求报,然必有报"的道德辩证法。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论述。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词典》收录其作为四字格"施报相称"的构成要素,强调行为与回应的适度性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施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ī bào,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施与与报答的相互关系
    指“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强调付出与回报的因果关联。这一概念源自《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体现传统伦理中互惠互利的观念。

  2. 实施报答的行为
    指通过具体行动表达感谢或回馈,如《新书·礼》中提到的“施报”行为,即通过实际举措完成对他人的回报。


二、字义分解


三、古典出处与用法


四、造句示例

  1. 政府通过集中销毁报废车辆(如摩托车)实施报废政策。
  2. 国际协议要求缔约方定期提交实施报告,以评估进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来源详情,可参考相关词典或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北冰洋敝人不精裁月镂云参宥冲锋陷鋭淬练翠莲国牴觕跌了下巴凡伦翻扑肥桃风萍浪迹凤条槁面贡诗规谏国本閧端笏床狐丘首茧卜家丈人激灵劲利举迹拘禁枯径瘣隤了收两重灵均流杯曲水妈妈毛传鸣玉溪密戚谬计逆畜捏一把汗批照强凫变鹤敲搕泣竹全神灌注入学散阙山精羶臊势剑金牌水晶戍所踏察铁面御史头寸香阴献酒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