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oth darting into a flame; (fig) bringing destruction upon oneself] 飞蛾扑向灯火,比喻自取灭亡
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 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元曲选·谢金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诚哉斯言,信而有徵也……烛耀庭宇,灯朗幽房,纷纷羣飞,翩翩来翔,赴飞焰而体燋,投煎膏而身亡。”后多以“飞蛾投火”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三折:“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水浒传》第五八回:“正是飞蛾投火身倾丧,怒鱉吞钩命必伤。”《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偏偏的又投了这凶僧的一座恶庙,正所谓‘飞蛾投火,自取焚身’。”亦作“ 飞蛾扑火 ”。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飞蛾投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飞蛾扑向火焰,常用来比喻自寻死路或自取灭亡的行为。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成语本义
指飞蛾具有趋光性,会本能地扑向光源,尤其夜晚易被火光吸引而撞入火中烧死。这一现象源于昆虫的生理特性《现代汉语词典》。
二、比喻引申义
比喻人不顾危险或明知有害却执意去做,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结局。强调行为带有盲目性、冲动性和必然的悲剧性《汉语大词典》。
三、出处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佛经译本。如《梁书·到溉传》引梁武帝诗:"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以飞蛾喻忠臣殉节。唐代姚思廉《陈书》亦载:"此等并如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古代汉语成语词典》。
四、用法示例
现代多用于警示盲目冒险或批判无谓牺牲,如:"毒贩企图走私毒品入境,无异于飞蛾投火。"(人民网案例库)
注:引用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1997版)等权威辞书释义,典故出处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成语词典》及正史文献记载。
“飞蛾投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成语字面指飞蛾扑向火焰,实际比喻自寻死路或不顾后果地冒险,最终导致自我毁灭。含贬义,常用于警示盲目行动的风险。
最早出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古人观察到飞蛾趋光扑火的现象,借此表达对无谓牺牲的批判。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梁书》《金瓶梅词话》等文献来源。
拜别白醗白霜霜报佑笔毫怖栗沧海珠草戚巢窠城隅绸直春红出污泥而不染慈恩寺促狭打漩子刁头蠹物耿耿于心共管鹤国红绿灯红毛红嘴緑鹦哥侯籍涣渥华燿慧雨简奥贱视介爵警固近郡几榻畸形儿遽即会计制度劳效猎客隶户陵偪鸾辂沦佚谋策牧啸炮格骿胁漂疽琼片润淤山嶞食箪浆壶使风收束税人场戍旌陶居士五粟仙秩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