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导晓示。《后汉书·隗嚣传》:“ 嚣 乃移书於 向 ,喻以天命,反覆诲示,终不从。”《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奉被露布赦书,又得二十三日况,累纸诲示,闻命惊愕,五内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处?”《诗·周南·<关雎>序》“风,风也,教也” 唐 孔颖达 疏:“风训讽也,教也。讽谓微加晓告,教谓殷勤诲示。”
(2).常用以敬称对方的书信。 宋 王安石 《答许朝议书》:“连得诲示,岂胜感慰。”
“诲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教育指向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与词源角度解析。《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为动词,释义为“通过教导使人明白道理或指示方向”,其中“诲”字本义为“用言语引导”(《说文解字》注),强调口传心授的过程;“示”则源自甲骨文祭祀符号,引申为展示、启示,二者结合形成“以言传道,以身示范”的复合语义。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宗教经典解读(如佛教典籍中“诲示众生”)或学术传承场景(如师长诲示治学方法)。其近义词“教诲”侧重知识传授,“启示”偏重顿悟启发,而“诲示”则兼具系统性教导与启发性指引的双重特征。
“诲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教导晓示
指通过言语或文字进行教导、启发,常用于正式或庄重的语境。例如《后汉书·隗嚣传》中“反覆诲示,终不从”,以及《论语·述而》提到的“诲人不倦”,均体现这一含义。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对他人的指导或劝诫。
敬称对方的书信
古代书信往来中,“诲示”被用作对他人来信的尊称,表达对对方教诲的尊重。如《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注引《魏略》中“累纸诲示”,即指多次收到对方的书信。
读音与注音:拼音为“huì shì”,注音为“ㄏㄨㄟˋ ㄕˋ”。
词源:核心字“诲”本义为教导(如“诲人不倦”),后衍生出书信敬称的用法。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组词示例,可参考《后汉书》《论语》等文献或词典网等工具。
陂沟边费褊急筚路补订不序层颠德范雕花玻璃帝则斗富遁暑惰肆恶嫌風簷寸晷钢硬高顾高级水泥龁肬淮渎黄袍加身挥翰混合面酱棚进白金鹤罏九籥即心是佛爵谥课僮宽谅褲包脑老乞婆李飞将临机制变黎丘丈人鸾鸣慢性蒙庇难凭尼姑俏货青藏高原趋教热切上半身闪诳世绪属曹瞬息即逝私拷蒜果铁活湾回侮傲呜恻小试牛刀下秧邪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