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槛阱 ”。1.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后汉书·宋均传》:“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穽而犹多伤害。” 李贤 注:“槛,为机以捕兽。穽谓穿地陷之。”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二:“彼以孤军入重地,正犹虎豹自投於槛穽中。”《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勤自励 ﹞行至中途,地名 大树坡 ,见一黄斑老虎,误陷于槛穽之中。” 清 心青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茶会》:“如果一个女子,虽是十分文明,却只家庭中与男子相见,不能出外交游,仍是束缚其自由之权,与槛阱中牛马无异。”
(2).喻人世间的陷阱、牢笼。 宋 欧阳修 《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自兹遭槛穽,一落谁引汲?” 宋 曾巩 《书阁》诗:“世路因仍忧槛穽,他乡衰暮傍风尘。”《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今 延寿 方坠槛穽,吾何忍更害 匡赞 乎?”
“槛穽”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本义
“槛”指栅栏或兽笼,《说文解字》释为“栊也,从木监声”,多用于圈禁野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穽”通“阱”,即捕兽的坑穴,《礼记·中庸》有“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的记载(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二字连用指古代捕猎时设置的笼槛与陷阱组合装置。
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常比喻双重困境,如明代方孝孺《豫让论》云“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槛穽俱陷,诚不足道”,此处借物理陷阱喻指人生际遇的复合危机(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研究古代狩猎制度或修辞手法的学术文献,例如《中国古代渔猎文化考》中曾引述其作为器械类目的例证(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
“槛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字面释义
指捕捉野兽的工具与陷阱,包含两种装置:
二、比喻意义
常被引申为人世间的束缚或险境,例如:
三、文献例证
最早见于《后汉书·宋均传》,记载官府为防虎患设“槛穽”,但效果有限()。
四、其他说明
该词存在异体写法“槛阱”,现代网络释义多沿用其字面及引申含义()。
提示:由于该词生僻且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跋步床霸儒拔脱北地宾事擘阮部试裳裾嘲薄炒菜程头出主到大来玷辱门庭动不失时讹混高分子化工孤哀子观听还形烛贺家湖鹤林玉露宏深滑杆怀袵话胚饥乱近臣金鼎惊恍记印烤肉苛罚口教跨带力倍功半沥耳鸾书马环命历牧群难道逆溢盘存悄怆齐女门拳蹙如此而已入戏三麾上樽少量慎灶水芙蓉水纹水心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朔日田亩屠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