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时流行的铜制酒器。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五位缾,自 同光 至 开运 盛行。以银铜为之,高三尺,围八6*九寸,上下直如筒样,安嵌盖,其口有微洼处,可以倾酒。春日郊行,家家用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位缾汉语 快速查询。
根据现有资料,“五位缾”是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流行的一种铜制酒器,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拼音为wǔ wèi píng(或wǔ wèi wèi,存在异读),专指五代时期(如后唐同光至后晋开运年间)民间广泛使用的铜制酒器。
形制特征
历史背景与用途
此器物盛行于五代至宋初,尤其在春日郊游时被广泛携带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宴饮文化的发展。其名称可能与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背景相关(“五位”或暗喻五个朝代),但具体由来尚存争议。
补充说明:
“缾”为“瓶”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已统一规范为“瓶”。该器物在《清异录》等宋代文献中有记载,但实物留存极少,相关研究多基于文献考据。
《五位缾》是古代汉字组成的一个词,表示五个位置放置的陶缸。
《五位缾》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总共有12个笔画。
《五位缾》作为一个词语的来源尚不确切,但根据其字义推测,大概是指古代的一个容器,用来存放物品。
《五位缾》的繁体写法为《五位缾》。
根据可靠文献记载,古时候《五位缾》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农田里摆放着五位缾,用来储存水源。
2. 这座古墓中出土了五位缾,估计是古代的贵族墓葬。
3. 文物局对那五位缾进行了专门的修复工作。
组词:缸瓮、大缸、水缸、存水缸等。
近义词:陶缸、陶壶、陶罐等。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