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桡辞的意思、桡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桡辞的解释

亦作“ 橈词 ”。屈从的言词。 汉 扬雄 《法言·重黎》:“ 始皇 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犹腊肉也。 越 与亢眉,终无橈辞,可谓伎矣。”《新唐书·李翰传》:“城陷见执,卒无橈词,慢叱凶徒,精贯白日。”《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九年》:“ 配 意气壮烈,终无橈辞。”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 唐 氏以上,史官得职,若 吴兢 、 徐坚 之属,奋笔而无橈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桡辞(ráo cí)是古汉语词汇,指屈从、不刚直的言辞,多用于形容因压力或畏惧而妥协的言论。以下是详细释义及依据:


一、字义分解

  1. 桡(ráo)

    • 本义为船桨,引申为弯曲、屈服。《说文解字》注:“桡,曲木也。”
    • 古籍中多表“屈从”之意,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处“桡”暗含被迫屈服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 “桡”字条;《说文解字注》

  2. 辞(cí)

    • 指言辞、文辞。《说文解字》:“辞,讼也”,后泛指语言表达。

二、合成词释义

桡辞即“屈从的言辞”,强调因外力压迫而违心表达的言论。例如:

“在强权之下,士人常不得不出以桡辞,以避祸全身。”

此语境中,“桡辞”暗含无奈与妥协,区别于刚直不阿的“正言”。


三、古籍用例

  1. 《后汉书·逸民传论》:

    “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而桡辞以避咎,虽欲不陷,得乎?”

    解读:此处批评士人为避祸患而屈从权势,作违心之论。

    来源:《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

  2. 《宋史·忠义传》:

    “若遇患难,则捐躯断脰,不肯桡辞以苟免。”

    解读:褒扬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绝不因畏惧而说妥协之言。

    来源:《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忠义传


四、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73页):

    “桡辞:屈从的言辞。”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桡辞:违心顺从的言论。例:‘士有不为威屈,不为利诱,故无桡辞。’”


五、语义演变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但可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中,用于批判性描述古代文人在政治压力下的语言策略。其核心始终围绕“被迫妥协”的语境,与“谀辞”(阿谀奉承)有相似性,但更强调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性。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公开链接,文献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中华经典古籍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桡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屈从的言辞”。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3.相关辨析

4.现代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资治通鉴》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凹洼鸨行博考惭讷赪霞叱索跐踦骢马使啗噬道官电文伄儅东高止山脉洞鉴废兴豆薯对象渎扰法喇反右派斗争法时匪颁诰敕房颔头鹤甃虎伥恢阐荟粹解粘去缚解玉踦牂刻汁牢承乐存龙鬼蛇神逻骑鲁卮马尔代夫马家窑文化骂街曚昧木砻袢燠篷子顷刻酒屈私三顾沙柑神见身家性命实体食职水满金山疏脊滔瀁通函退飞顽石点头毋盐掀翻销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