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差的意思、科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差的解释

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派劳役。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一折:“却正是农忙耕种,百忙里官急科差。”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七:“比来抚绥者不得人,但有科差,不论贫富,一概烦扰,致耕穫失时,衣食不给,不得已乃至逃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差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专业术语,特指元朝政府向民户征收的丝料、包银、俸钞等赋税项目的总称。这一制度起源于蒙古汗国时期,至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征收体系,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从词义构成分析,“科”指官府按条例规定的赋税名目,“差”则取“差发”之意,即按户摊派的徭役或实物税。两者组合为复合词,体现了元代赋税“以户为课征单位,分项定额征收”的特点。据《元史·食货志》记载,科差主要包括三项:1)丝料,每二户出丝一斤纳官;2)包银,每户纳银四两;3)俸钞,作为官吏俸禄补充的附加税。

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汉地多征丝料、包银,江南地区则折收木棉、布匹等实物。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推行“科差法”改革,将各项杂税合并计征,标志着科差制度的成熟。随着元代中后期纸钞贬值,科差逐渐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为明清“一条鞭法”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网络扩展解释

“科差”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含义和演变在不同朝代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科差是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摊派劳役的统称,属于代役税性质,类似于更赋、力庸等制度。主要形式包括实物(如丝料)和货币(如包银)的征收,以及直接征调劳动力。


二、历史演变

  1. 唐宋时期
    初兴于唐宋,但征收范围有限,属于临时性摊派,且代役税与徭役并存。例如唐代文献《贞观政要》提到“无有所科差”,侧面反映其存在。

  2. 元代制度化
    元代成为正式赋税项目,形成系统化征收体系,包括丝料、包银、俸钞三项,按户征收。此时科差与力役、职役并征,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三、征收内容与对象

  1. 主要内容

    • 丝料:每户缴纳蚕丝,全科户需1斤6两4钱,减半户折半。
    • 包银:以中统钞缴纳,全科户4两,后部分改为俸钞(官员俸禄来源)。
    • 户钞:针对江南部分地区的附加税。
  2. 征收对象
    主要针对民户、医户、猎户等,而军户、站户、僧道、儒户等享有豁免权。南北地区存在差异,北方以丝料和包银为主,南方则侧重户钞。


四、实施特点

  1. 按户征收
    元代科差以户为单位,根据户籍等级(全科户、减半科户等)差异化征收。

  2. 时限规定
    中统二年(1261年)明确缴纳期限,如丝料限八月,包银初期限八月,末期限十二月,后调整为丝料不过七月,包银不过九月。

  3. 社会影响
    过度科差曾导致民户逃亡,明代文献《典故纪闻》记载“致耕获失时,衣食不给”。


五、文献例证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制度、征收方式及社会影响,主要参考来源为、、。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朝代细则,可查阅《元史·食货志》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区必要性财寶材植物料草蛇灰线常与秤匠瓷甖摧隤大搉丢尽脸面对内搞活鹅毛扇方目负装高高手乖间还麾洪毅画服黄酒毁丑恛恛昏昏解剑鯨騫惊恸拘持狂电髡耏梁山吟六米乱麻麻吕安题凤朦朣面庞明贤闹市暖衣爬行动物颇眂迦颀峻碁枰取法取容升廕实蕃有徒识遇耍单儿夙悟题比吐焰湾浦丸子嗢咽卫鼎衔曜销患蠵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