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报晨昏的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 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参见“ 戒晨 ”。
戒晨鼓是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用于报时与警戒的专用鼓器,其名称源于"戒"(警戒)与"晨"(黎明)的组合功能。据《汉语大词典》"戒晨鼓"条目释义,该鼓专司每日黎明时分的敲击,兼具宣告宵禁结束、城门开启及提醒民众开始劳作的双重作用。
从历史文献看,《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长安城设"戒晨鼓"于街鼓楼,每日五更三点(约凌晨4:48)击鼓三千声,配合金吾卫巡查,形成完整的城市时间管理体系。北宋《东京梦华录》更详述其声效特征:"每坊巷三百步置一鼓,击则声如雷霆,远近相闻",印证其作为公共时间信号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功能层面,该制度衍生了"闻鼓而动"的社会规范,《辞源》指出其演变过程:自周代梆子报更发展至隋唐形成定制,最终成为宋元时期"晨钟暮鼓"城市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明代《永乐大典》残卷中仍可见"戒晨鼓"与钟楼、鼓楼建筑的空间关联记载。
文学作品中,该意象常被用作时间象征。如南宋陆游《剑南诗稿》"戒鼓三通市井开"之句,生动描绘鼓声与城市苏醒的联动场景,体现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性意义。
“戒晨鼓”是古代用于报时和城门管理的信号鼓,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在晨昏时段敲击的鼓,主要功能是通报时间并控制城门启闭。其名称中的“戒”有警戒、规范之意,强调通过鼓声维持城市秩序。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记载魏神瑞三年(416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楼上设置大鼓,每日晨昏用千椎敲击,作为全城城门开关的统一信号。
功能与意义
延伸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戒晨鼓”作为成语的比喻义,但该用法未被权威文献广泛印证,建议以历史文献中的实际功能为解释核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相关魏晋城市制度研究。
败道襃举抱朴含真碧琉璃拆穿鄽里持学低薄烦积忿性鈇砧覆宗灭祀钢精蛤蜊粉雚觔红丹丹话口儿黄牛三峡花鸟画监照解运急公惊惭矜谑旧窠九有酒晕妆觉帝趷登登缂丝莲台狸子龙凤美德面向对象的语言湣湣盘话抢种扲掑前天秦鬟妆镜祁奚举午臊子善摄善状诗流祀孤俗陋缩舌天骄条领蹄闲三寻吞并蛙角违扞误犯夏虫朝菌详驳献梦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