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沙鼠的意思、沙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沙鼠的解释

哺乳动物。体细长,毛灰色,鼻尖淡红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茎叶,能传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称。也叫黄鼠。 唐 李益 《登夏州城观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明 杨慎 《艺林伐山·沙鼠》:“沙鼠,今之黄鼠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沙鼠是啮齿目仓鼠科下的一类穴居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干旱的沙漠、荒漠及草原地区。其核心释义及特征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沙鼠指一类适应干旱环境的啮齿动物,体形较小,尾长且覆毛,后肢发达善跳跃,以植物种子、根茎为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哺乳动物,外形似鼠,尾长,生活在沙漠或草原地区,穴居,吃植物。”

  2. 词源与命名

    “沙”体现其栖息于沙质环境,“鼠”源于其外形特征。古称“黄鼠”,《本草纲目》载:“黄鼠,晴暖则出坐穴口,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结构

    • 体型:体长10-18厘米,尾长与体长相近,尾端具毛簇,用于平衡跳跃。
    • 四肢:后肢长于前肢,趾端有硬毛,防止陷入沙地。
    • 牙齿:门齿锋利,可啃食坚硬种子;颊齿具齿嵴适应研磨植物。
  2. 行为习性

    • 穴居性:挖掘深达数米的多通道洞穴,兼具居住、储粮、避暑功能。
    • 储食行为:秋季大量收集种子储于洞仓,维持旱季生存。
    • 避高温:昼伏夜出(夜行性),夏季高温时进入夏眠状态。

三、生态作用与文化关联

  1. 生态价值

    沙鼠通过啃食植物调节荒漠植被密度,其洞穴为蜥蜴、昆虫提供微生境,排泄物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同时,它们是荒漠狐、猛禽的重要食物来源。

  2. 文化意象

    在西北民间文学中,沙鼠因储粮习性被喻为“沙漠粮商”;蒙古族传说视其挖掘行为为“大地脉动的象征”。


四、典型分布与代表物种

物种 分布区域 特征
大沙鼠 中亚、中国西北 群居,洞群占地可达百平方米
柽柳沙鼠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依赖柽柳灌丛,耐极端干旱
利比亚沙鼠 北非撒哈拉沙漠 可终身不饮水,靠代谢水生存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 明代万历刻本.
  3. 赵尔宓等.《中国动物志·啮齿目》. 科学出版社, 2000.
  4. Smith, A.T.《世界啮齿动物生态学》.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沙鼠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仓鼠科沙鼠亚科,其解释可从多个角度展开:

  1. 基本特征 体长15-20厘米,毛色以灰色为主,鼻尖呈淡红色,眼周及唇部有明显白色区域,眼睛大而突出。主要栖息在疏松沙质土壤中,以植物茎叶为食,具有穴居习性,因此得名。

  2. 分布与分类 全球共有15属约110个物种,广泛分布于非洲、印度、亚洲其他地区及欧洲的荒漠、草原、戈壁等干旱环境。

  3. 与人类的关系 作为鼠疫杆菌的潜在携带者,可能传播鼠疫。在文学中偶被引用,如唐代李益诗句"十岁骑羊逐沙鼠"体现其地域文化关联性。

  4. 别称与比喻义 别称"黄鼠",部分地区方言中也被称为"沙土鼠"。成语中引申为"心机深沉之人",取其沙漠生存中表现出的机敏特性。

该词存在生物学定义与文化隐喻双重含义,具体语境需结合使用场景判断。如需更详细物种分类或疾病传播机制,建议查阅动物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榻杯盘舞徧地辨难贬削表抒不好不坏草芥人命成袭陈说呆性等礼相亢吊验丁香头独王烦字非驳飞刍转饷锋铄丰重枌巷服乘过眚浩涆和淑荒亲惠然至降命简截艰难简閲击柱科防快递员款关壼阁老弊利己麟角笔瞀懮鸣盛盘衍辟公钱局青琅编穹谷人情味儿丧纪上事魫角冠子射日书城疏淡舒和书匮讼牒通侯巫蛊吴钱无丝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