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
(2).指君事,国事。 汉 刘安 《上书谏伐南越》:“ 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1).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 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2).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
(3).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 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
(4).处理公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中书门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礼仪。”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常卿 封敖 於私第上事,御史弹奏,左迁国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设九部乐,尽一时之盛。 敖 欲便於观閲,遂就私第视事。”
"上事"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动词性用法 指处理或呈报重要事务,常见于古代公文体系。《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解释为"呈报政事",如《礼记·曲礼上》记载:"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策侧龟于君前,有诛。"郑玄注:"唯上事于君。"此处的"上事"特指向君主呈递文书。
名词性用法 可指代上级事务或重要工作。《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列为古语词项,释义为"上级交办的事务",如《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所述:"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裴松之注引此作"上事"。
古代建筑术语 在营造领域特指屋架最高处的构件,《中国建筑术语辞典》记载该词曾用于描述传统木构建筑中位于脊檩上方的承接构件,此用法多见于宋代《营造法式》。
现代方言转义 在晋语区部分方言中保留着"上供"的转义,指通过财物疏通关系,此语义载于《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中的民俗语汇章节。
“上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正业
指正当的职业或本分事务。例如《管子·问》中提到:“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强调不务正业的问题。
君事、国事
指与国家或君主相关的事务。如汉代刘安在《上书谏伐南越》中写道:“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说明军事资源不足以应对国家事务。
向朝廷上书言事
指向君主或朝廷呈递奏章、陈述意见。例如《后汉书·隗嚣传》记载隗嚣的宾客常撰写奏章,被士大夫传诵。
所上的奏章
特指已呈递的文书。《三国志·吴主传》提到“省上事”即指审阅奏章。
接任或就职
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官员“来月朔日于待贤馆上事”,即指正式到任。
处理公务
泛指官员日常政务管理,属于引申用法。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释义及现代用法解析,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安食鳌禁百出傍柳随花博临不死不活钞币赤子创业黛壤吊庆地箓惰奢娥月抚弄甘丰贡道沟垒鹳鹆故姑谷蠡鼓橐瀚灏赫连鸿均花盘画塑颒濯祸机呼天抢地解腕尖刀进壤广地攫拏橘籍糠粃空空如也空前料定麟甸灵竺龙居隆益鸾鹭眉峰囊家平林兵颇极千里借筹轻愆亲乐求代少尹守求同牀异梦虾蟇黏纤白相思树小金库笑弥弥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