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侯的意思、通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侯的解释

[first rank] 秦汉时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称彻侯、列侯。

爵通侯。——《汉书·李广苏建传》

详细解释

爵位名。《战国策·楚策一》:“ 楚 尝与 秦 构难,战於 汉中 。 楚 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汉中 。” 鲍彪 注:“彻侯, 汉 讳 武帝 作‘通’,此亦 刘向 所易也。”《汉书·高帝纪下》:“通侯诸将,毋敢隐朕。”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常闻 荆 渚通侯论,果遂 吴 都使者传。”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三:“栽花种树,扫地烹茶,絶无一点贵介通侯气态。”参见“ 彻侯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侯(tōng hóu)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称,起源于秦汉时期,为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等级,后因避讳改称“列侯”,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政治特权。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与历史背景

  1. 爵位等级

    通侯位列秦汉二十等爵之首,是异姓功臣可获得的最高封爵,地位仅次于诸侯王。受封者享有封邑(食邑),可征收租税,并拥有“侯国”的行政管辖权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等爵……彻侯最高。”(注:彻侯即通侯前身)

  2. 名称演变

    • 彻侯:秦制原名,取“爵位通达,功德彻于王室”之意(《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 通侯:西汉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彻”为“通”,《汉书》中多称“通侯”。
    • 列侯:东汉后逐渐改称“列侯”,成为后世主流称谓(如《后汉书·百官志》)。

二、制度特征与社会地位

  1. 封授对象

    主要授予立有军功的将领(如韩信封淮阴侯)或辅佐王朝的重臣(如萧何封酂侯),非皇室宗亲所能及 。

  2. 特权与义务

    • 经济特权:按封户数量征收赋税(如“食邑万户”即“万户侯”)。
    • 政治权力:可自行任命侯国官吏,但需中央核准;有义务守卫疆土、奉诏出征 。
    • 礼制地位:位次三公,金印紫绶,享有奏事不称名、入朝不趋行等礼仪优待(《汉旧仪》)。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影响

  1. 词义溯源

    “通”取“显达、尊贵”之义(《说文解字》:“通,达也”),凸显爵位之显赫;“侯”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象征封疆守土之责。

  2. 文学意象

    后世诗词常以“通侯”代指功名巅峰,如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反映时人对这一爵位的推崇 。


权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通侯”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爵位,属于侯爵中的最高等级,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被称为“彻侯”或“列侯”。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通侯是秦汉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主要授予功勋卓著的臣子,享有封地和食邑。其名称因避讳而演变:

2.历史出处

3.地位与特权

通侯可享受封地租税(如万户侯)、政治特权(如参与朝议),但无实际治民权,以避免地方割据。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4.区分“通侯”与“通候”

需注意“通候”(tōng hòu)为另一词语,意为“互相问候”,如清代魏源书信中的用法,与爵位“通侯”无关。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和史籍记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本柢辩治玻璃纸不有唱叫扬疾孱嫠惩膺踌躇不决川域春画偨傂存亡续絶诋谰定格顿刀鄂申方屏复性耕农更仆难数格仆贡研光油油贯虹孤存过稽涵蓄焕显奸蠧简剩集餐楬沟禁诃金路开引刻鹄廉操臁疮立钦钦鸬鶿杓陌生人囊贮南廱你追我赶蟠虵朴疏签补千载一弹青云梯乳间股脚傻登登圣良授甲水濆树欲静而风不停四其御史王御窝户献好咸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