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志的意思、明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志的解释

表明心志。 清 姚鼐 《<礼笺>序》:“夫其所服膺者,真见其善而后信也;其所疑者,必核之以尽其真也,岂非通人之用心、烈士之明志也哉!” 姜妙香 《追怀往事》:“抗 日 战争时期, 兰芳 先后隐居 香港 和 上海 ,息歌息舞,蓄髭明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明"和"志"两个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是表明或彰显自己的志向、心意或节操。它通常用于表达一种清晰、公开地宣示个人追求、理想或立场的态度或行为。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并附有权威来源参考:

  1. 基本释义:

    • 表明心志;彰显志向。 这是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义。"明"在此意为"表明"、"彰显"、"使清楚";"志"意为"志向"、"志愿"、"心意"、"节操"。组合起来就是指通过言语或行动,清晰地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内心追求、理想抱负或坚守的原则。
    • 来源依据: 此释义为现代汉语词典的通用解释。例如: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2页:"表明志向:淡泊~| 守拙~。"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表明志向:宣誓~。"
  2. 语义内涵与用法:

    • 强调公开性与清晰度: "明志"不仅仅是内心有志向,更强调将这种志向明确地表达或展现出来,使之为人所知。它带有一种宣示、昭告的意味。
    • 常与高尚情操、坚定立场相关: 该词常用于表达积极、正面的志向或节操,如高尚的道德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气节等。例如:
      • "淡泊明志":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此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这是"明志"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 来源参考: 诸葛亮《诫子书》,收录于多种古籍选本,如《诸葛亮集》(中华书局版)。
      • "明志守节": 表明并坚守自己的气节操守。
    • 书面语色彩较浓: "明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词汇,常用于正式场合、文学作品或表达庄重情感时。
      •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标注其语体色彩。
  3. 词源与历史用例:

    • 虽然"明志"作为固定复合词的形成年代需要具体考证,但"明"与"志"组合表意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早已存在。
    • 例如,《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记载隐士们的行为常被描述为"隐居守志",其意与"明志"相通,即通过隐居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慕荣利)。
      • 来源参考: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明志"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定义是表明或彰显自己的志向、心意或节操。它强调志向表达的清晰性和公开性,常与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立场相关联,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其经典用例"淡泊明志"更是深刻体现了这一词汇所蕴含的追求精神境界、超越物质欲望的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明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zhì,指通过言行或特定方式表明自己的志向或心志,常见于文学、历史及日常表达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释义
    “明志”意为“表明心志或志向”,通常指通过具体行动、文字或态度传达个人的信念或追求。例如“以死明志”指用生命捍卫志向。

  2. 词性
    动词,无直接近义词或反义词。


二、经典出处与用法

  1. 《诫子书》中的引用
    诸葛亮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释了通过淡泊名利来彰显志向的道理,成为“明志”的经典用例。

  2. 历史与文学中的实例

    • 清代姚鼐在《礼笺·序》中提到“烈士之明志”,指有抱负者坚守志向的决心。
    •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蓄髭明志”,通过蓄须罢演表达气节。

三、现代语境中的表达

  1. 抽象用法
    如“淡泊明志”“借物明志”,强调以低调或象征性行为表达志向。
    例句:这首诗借菊花明志,寄托了作者的高洁追求。

  2. 具体行动
    常见于表达坚定立场或自我约束,如“以退学明志”“用作品明志”等。


四、延伸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诫子书》原文或历史人物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叟黄童保据貂帽鼎革帝女对称轴芳缄翻拍丰郁负板敷告皋鸡宫奴公伤共旋钴60官礼孤櫂焊拨缓不济急回眺江沱娇嗔鲛工交鬨锦帷溘至溃裂勑命列鼎而食猎角麟罽柳老悲桓里正衙前蠃虫鲁人回日懋迁珻瑰眉睫明来暗往明琼摩按劘荡囊萤盘飡溥大跄逾鞘段青鲲穹爵认觅十魔九难枢光水域数量头篙乌舅先正箫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