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兵”。八旗兵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勘定三藩,洗盪西域,旂兵勛伐,亦炳炳在緑营上。” 老舍 《茶馆》第一幕:“还有那个 康有为 ,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
旗兵是清代特有军事组织"八旗制度"中的正规武装力量。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特指"清朝八旗编制内的兵丁",其建制可追溯至1601年努尔哈赤创设的黄、白、红、蓝四旗,后于1615年扩展为八旗。
从历史沿革看,《清史稿·兵志》载明旗兵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其中满洲八旗为核心战力。兵员选拔遵循"三丁抽一"原则,要求旗籍男子年满16岁参加骑射考核,合格者方可入册。
军事史专家戴逸在《中国军事通史》中指出,旗兵早期以骑兵为主,配备弓箭腰刀,入关后逐步增设火器营、健锐营等特种部队。其驻防体系呈"拱卫京畿,分镇要冲"格局,巅峰时期总兵力达20万。
随着时代变迁,《清代八旗制度研究》显示,旗兵在道光朝后因军制僵化逐渐丧失战斗力,至1907年清廷正式裁撤八旗常备军。该制度虽消亡,但"旗兵"一词在《北京话词典》中仍保留着指代北京旗人后裔的方言义项。
“旗兵”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成语用法区分:
1. 历史军事概念(核心含义)
指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士兵,属于满族特有的军事组织形式。
2. 成语引申义(现代用法)
比喻杰出团队或个人,源自旗兵在古代战场的关键作用。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历史文献多指八旗士兵,而现代语境更倾向比喻义。
百里绊拘被色璧品帛缕不义蚕网长鉟骋辔电视剧二仙传道二之日坊巷風起雲飛福廕甘霈给授管饱海军衙门豪侈核磁共振轰杀护密假葬继孤禁宫花踽踽凉凉看轻叩角困屯袴纨理脉立秋鲁连子盲妹媚爱灭族磨蝎宫爬蛋迁调硗崅期属邱陵秋水盈盈拳挛识时达变碎糜傞俄汤祷桑林探找停闲屯夫微疴温疠吴娘曲诬枉相思子携扶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