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边防要地。 南朝 梁 萧纲 《贺洛阳平启》:“亭塞寝兵,关候罢柝。” 唐 王勃 《拜南郊颂》:“一鼓而亭塞无尘,七纵而江山失险。”
“亭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亭塞”泛指边防要地,主要指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关隘或重要据点。该词由“亭”和“塞”组合而成:
该词多见于南朝至唐代的文献:
部分文献(如元代柳贯、清代张鹏翮的诗句)曾用“亭塞”描绘边塞景象,进一步印证其与军事防御的关联。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亭塞》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守卫城门、关隘或边防的亭子。
《亭塞》这个词的部首是亠,总共由9笔构成。
《亭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自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古代,边塞地区经常受到敌人的侵袭,为了加强地方的安全,修建了许多塞外城墙。亭塞就是充当了这些城墙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观察敌情、巡视边境以及守卫关隘。
《亭塞》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亭塞」。
在古代汉字中,「亭塞」这个词的写法并无太大变化,与现代字形相似。
1. 边关上的亭塞守卫严密,以保障边境的安全。
2. 在古代,亭塞是边境地区非常重要的军事设施。
亭塞+诗篇、亭塞+古道、亭塞+士兵。
关隘、城门、城防。
开放、通行、开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