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兴于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吾闻圣主所取仪,金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
(2).三次发射。《晋书·庾翼传》:“师次 襄阳 ,大会僚佐,陈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行也,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3).三度兴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鲁庄公 好宫室,一年三起臺。”
(4).指蚕三眠而起。 宋 陆游 《甲子日晴》诗:“垄麦行可获, 吴 蚕亦三起。”
"三起"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古籍及权威词典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
一、兴于三 指事物以"三"为基础发展而成,源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的哲学思想。文中提到"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强调"三"在天道运行中的周期性意义。
二、三次发射 源自《晋书·庾翼传》军事典故,描述将领庾翼在襄阳演示射箭时"三起三叠",通过三次连续发箭提振士气,体现战术威慑力。
三、三度兴建 指频繁建造工程,如《春秋繁露·王道》记载鲁庄公"一年三起台",反映古代统治者大兴土木的现象。此用法常含批判意味。
四、蚕三眠而起 古代农业术语,指蚕在生长周期中经历三次休眠后蜕皮的现象,反映传统农桑文化对生物习性的观察记录。
文化延伸:道教认为"三起"象征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如《春秋繁露》将"三起"与四季更迭关联,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使用中需注意区分具体语境,避免混淆不同义项。
《三起》是一个含有多种意义的词语。它既可以指代一个复杂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表示一种行动或行为的重复出现。此外,它还可以表示一个事物的开始或起始阶段。
《三起》由“三”字和“起”字组成。其中,“三”字的部首为“一”字,总共有三个笔画;而“起”字的部首为“走”字,总共有十步旁(即十个笔画)。
《三起》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字为「參起」,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写法。
在古代,「參起」常用作动词,指的是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开始。古时候的人们将其用于描述多种复杂的情况,如某个仪式、战役、风波等的开始和发展。
这里给出两个关于《三起》的例句:
1.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五起的战争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2.这个项目经历了三起三落,终于在第四次尝试中成功了。
组词:起止、终起、一起
近义词:开端、开始、发轫
反义词:结局、结尾、终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