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瞒。 汉 贾谊 《新书·先醒》:“ 周 室坏微,天子失制, 宋 郑 无道,欺昧诸侯。”
欺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道德批判色彩的复合词,由“欺”与“昧”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人,使其不明真相或违背良知行事。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辞书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析:
欺骗蒙蔽
“欺”指欺诈、蒙骗,“昧”指昏暗不明,引申为蒙蔽心智。合指通过不实之言或行为掩盖真相,使他人陷入认知混淆或道德困境。
例: “欺昧天理,隐匿真情。”(《朱子语类》)
违背良心行事
强调在明知不义的情况下仍故意行骗,暗含对道德底线的践踏。
例: “欺昧之事,君子不为。”(《围炉夜话》)
语素溯源
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宋明理学文献,如朱熹论及人性之蔽时言:“私欲欺昧,本心昏聩。”(《朱子文集》)
古籍典例
“权豪欺昧百姓,隐匿田产。” ——指权贵欺瞒民众,隐匿财产真相。
“不可有一毫欺昧之念。” ——强调修身需杜绝欺瞒之心。
现代汉语中,“欺昧”属书面语,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以欺诈手段蒙蔽他人;昧心行事。”
来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6卷,第123页。
[详见纸质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用欺骗手法使人不明真相;昧着良心做事。”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24页。
[详见纸质版]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欺诈蒙蔽。多指违背道义的行为。”
来源: 1998年,第1198页。
近义对比:
反义关联:
诚信(言行一致)、坦荡(光明磊落)。
参考文献原始文本来源: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查证。)
“欺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ī mèi,其核心含义是欺骗和蒙蔽,具体指通过不实手段迷惑他人,使其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以谎言、诡计等手段隐瞒真相,使他人无法了解事实全貌。例如,在人际交往或权力斗争中,可能通过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故意隐瞒、误导的行为,如“欺昧诸侯”(出自汉代贾谊《新书·先醒》),或形容某些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场景。
历史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贾谊在分析周朝衰落时提到“宋郑无道,欺昧诸侯”,指诸侯国通过欺骗手段操控周王室。
延伸理解
现代语境中,“欺昧”不仅限于个人行为,也可指组织或群体通过信息不对等实施的蒙蔽行为,如虚假广告、政治谎言等。
该词强调“欺骗”与“蒙蔽”的双重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的行为或意图。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参考《新书·先醒》的原文分析。
卑靡逼认擦肩成积乘田愁冗冗淳至出人意错采奠羞堕婆登恶支煞凡子風霜乖谬轨币寒餧横地化翼虎劲货帛将功补过简任轿夫焦月甲正洁悫浄业趄避凌挫流藻卵息没做理会处明光铮亮明效谋议欧梅噗嗵倾没清云契若金兰其它缺政生平深亮史君子手扇手足胼胝嗣立缩蜷填街塞巷同居异爨晩雕晚憩未成年人威武不屈跣步晓暾鰕鲊心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