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brupt]∶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towering;lofty]∶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sudden]∶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unexpected]∶出乎意料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
“突兀”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其用法和语境在不同场景中存在差异:
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多用于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的形态,如山峰、岩石、树木等。例如:“突兀的山石”“奇峰突兀”。
突然、出乎意料
表示事件或情况发生得急促,缺乏预兆。例如:“消息来得突兀”“生活变化突兀”。
自然形态的“高耸”
事件的“突然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处,可参考(《海赋》《复庵记》)等文献。
在汉语中,「突兀」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用来形容某物或某种情况突然而出人意料或不合常规的样子。下面将对这个词进行拆分、来源解释、繁体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以及提供一些例句,同时也会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
「突兀」的部首是「穴」,笔画数共计13画。
「突兀」是由「突」和「兀」两个字合并而成的。其中,「突」表示突然,意味着猛烈或突如其来的意思;而「兀」则表示高耸、独特。两个字合在一起,构成了「突兀」这一词语,形容某物突然凸出或突出而显得不协调。
「突兀」的繁体写法为「突兀」,与简体写法相同。
在古代,「突兀」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突」字的上半部分曾采用「立刀旁」作为偏旁,表示刀向上突出或突起的意思。而「兀」字由「至」和「文」两个部分组成,原本形状上更加复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简化为现在的形态。
1. 他的建议突兀地出现在会议上,让大家感到惊讶。
2.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显得异常突兀。
3. 花坛中那一丛杂草突兀地映衬出了花的美。
组词:突出、突然、突破、突发
近义词:突然、突起、异乎寻常
反义词:平缓、柔和、协调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了解了「突兀」一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写法、古代写法以及提供了一些例句和相关词汇。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悖戾谗阋愁泣船身出梅当世雕蚶镂蛤丢失兜揽官亲规随扢拉衡厄怳然会魁简傲笺札骄暗急綳綳惊车鞠通恳悫匮盟餽献连业冕绅名高难副瀎破能亨腻垢泥骨宁愿哝咶僻典坯冶墙屏墙衣骑操切肤之痛窃踞轻翠情拷綦溪埽除扇汗梢婆时不我待实打实受食飨私视逃扬调理阴阳体段童土頽山罔极之恩五材消症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