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咬虫蛀。 郑观应 《盛世危言·藏书》:“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蠧蚀,厄於水火,则私而不公也。”
“鼠啮蠹蚀”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ǔ niè dù sh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字面含义
由“鼠啮”(老鼠啃咬)和“蠹蚀”(蛀虫侵蚀)组成,字面指书籍、物品等被老鼠啃咬或虫蛀损坏的现象。例如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藏书》中描述藏书损毁时提到“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强调因虫蛀鼠咬或水火灾害导致书籍难以保存。
比喻意义
该成语多用于比喻小问题长期积累,最终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微小隐患若长期忽视,可能像鼠咬虫蛀一样逐渐侵蚀整体结构,导致崩溃。部分资料也提到其可形容“微小而无价值的事物”,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使用场景
常见于描述需要长期维护的事物,如古籍保存、建筑维护或组织管理中的细节疏漏。例如:“这座古建筑若再不修缮,恐遭鼠啮蠹蚀,难以复原。”
近义词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积微成著”“蚁穴溃堤”;相关词语如“虫咬鼠啮”“涨啮城郭”等。
该成语既描述具体的虫蛀鼠咬现象,更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警惕看似微小的破坏力。
《鼠啮蠹蚀》这个词形容事物被鼠类或蛀虫侵蚀,造成严重的损坏或破坏。
《鼠啮蠹蚀》由鼠 (鼠 + 0画)、 啮 (牙 + 8画)、蠹 (虫 + 18画) 和 蚀 (虫 + 7画) 四个部分组成。
《鼠啮蠹蚀》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在故事中,鼠类和蛀虫被描绘成能够侵蚀和破坏人类粮食与财物的邪恶生物。因此,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物品被蛀虫或老鼠啃咬而受到严重损害。
繁体字中,鼠啮蠹蚀的字形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鼠啮蠹蚀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并没有明确的文献来证实具体的古汉字写法。
1. 这本书已经鼠啮蠹蚀得几乎无法阅读。
2. 资料被蠹虫蚕食后,变得鼠啮蠹蚀,无法恢复。
1. 老鼠 (lǎo shǔ):指鼠类动物。
2. 啮齿 (niè chǐ):指长有两对特化的门齿,用于咬嚼的哺乳动物。
3. 蛀虫 (zhù chóng):指以蛀食为生活方式的昆虫。
1. 鼠蚀 (shǔ shí):与鼠啮蠹蚀意思相似。
2. 鼠蚁侵蚀 (shǔ yǐ qīn shí):形容鼠类和蚁类的侵蚀破坏。
1. 完好如初 (wán hǎo rú chū):表示物品状态完全不受损害。
2. 完美无缺 (wán měi wú quē):表示没有任何瑕疵或损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