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镫的意思、鞭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镫的解释

亦作“ 鞭蹬 ”。亦作“ 鞭凳 ”。1.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 姚元崇 初牧 荆州 ,三年,受代日,闔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鐙遭割截。”

(2).借指马。

(3).犹麾下、左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家人是出路的,见説家主要闝,是有些油水的事,那一个不愿随鞭凳。”《花月痕》第四回:“大人於明日未刻,统领大兵,出城十里驻紥,二十二日长行,某愿随鞭蹬,供大人指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鞭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用法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鞭”指驱使牲畜的用具,如马鞭;“镫”即马鞍两侧供骑者踏脚的金属器具。二字连用,本义指代完整的骑乘工具。《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马鞭与马镫,借指马具”。唐代诗人韩愈《赠张籍》中“斩马祭旄纛,炰羔礼山岳”一句的注疏提到“鞭镫”作为行旅装备的象征意义。

二、引申含义

  1. 随从侍奉:宋元时期,“执鞭镫”衍生出“为人效力”的谦辞,如《水浒传》第五十七回:“愿随哥哥执鞭坠镫”(引自《古代汉语词典》修订版。
  2. 官职代称:清代《吏部则例》中记载“鞭镫匠”为宫廷官职,专司御用马具管理,体现其职业化延伸。

三、文化关联 该词在民俗中具有仪式性,如山西等地传统婚礼“鞭镫酒”,新郎需饮此酒以示承担家庭重任(参见《中国风俗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搜索信息,“鞭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本义
    指马鞭和马镫,即骑马时使用的工具,合称“鞭镫”,属于马具的组成部分。例如苏轼诗中提到的“鞭鐙遭割截”,即描述马具被截留的情景。

  2. 借代引申
    因马具与马匹的密切关联,该词常借指“马”。例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此处“鞭鐙”即代指马。

  3. 抽象化用法
    进一步引申为“麾下”或“随从”,代指追随者或部下。如《花月痕》中“某愿随鞭蹬”,即表示愿跟随对方效力。

补充说明:
该词存在异体写法,如“鞭蹬”“鞭凳”等,但含义相通。其用法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具体语境可能影响其释义,例如部分文本中可能侧重“掌控权”的象征意义(如“执鞭镫”表示主导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

背信徧覩踩访唱高调趁风赤石脂崇雅黜浮虫珠筹局聪智辏积大处着墨打鸣儿电压互感器点缀电子音乐东壁余光东鲁讹以滋讹放泄風憲官干累鼓栗鉴澈矫捷济济跄跄计然策系腰连二并三连乹六晋六享锣鼓旅退律座买身躯马尼拉昧瞀门启欧阳尚书旆旍愆程浅近挈杅鬐毛勤虔泉流洒水车商信砂子随后随喜特殊教育忑忑忐忐推及完镜险阸相去无几闲言淡语小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