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镫的意思、鞭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镫的解释

亦作“ 鞭蹬 ”。亦作“ 鞭凳 ”。1.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 姚元崇 初牧 荆州 ,三年,受代日,闔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鐙遭割截。”

(2).借指马。

(3).犹麾下、左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家人是出路的,见説家主要闝,是有些油水的事,那一个不愿随鞭凳。”《花月痕》第四回:“大人於明日未刻,统领大兵,出城十里驻紥,二十二日长行,某愿随鞭蹬,供大人指挥。”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搜索信息,“鞭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本义
    指马鞭和马镫,即骑马时使用的工具,合称“鞭镫”,属于马具的组成部分。例如苏轼诗中提到的“鞭鐙遭割截”,即描述马具被截留的情景。

  2. 借代引申
    因马具与马匹的密切关联,该词常借指“马”。例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此处“鞭鐙”即代指马。

  3. 抽象化用法
    进一步引申为“麾下”或“随从”,代指追随者或部下。如《花月痕》中“某愿随鞭蹬”,即表示愿跟随对方效力。

补充说明:
该词存在异体写法,如“鞭蹬”“鞭凳”等,但含义相通。其用法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具体语境可能影响其释义,例如部分文本中可能侧重“掌控权”的象征意义(如“执鞭镫”表示主导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二

《鞭镫》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马鞍上供踏脚追随的木制零件。拆分部首是「鞭」和「镫」,其中「鞭」的部首是「革」,「镫」的部首是「金」。根据汉字的笔画,「鞭」有14画,「镫」有10画。 「鞭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原义为“束住”的「鞭」和用于辅助骑马的「镫」两个字合并而成的。该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不同。对于「鞭」这个字,古代的写法是「鞭」中间写一个「日」,表示鞭子的尖端;而「镫」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是「鹿」上面有个「攴」(pū)字,表示用木器作为踏脚。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小明手里拿着鞭镫,熟练地帮助他爸爸安装马鞍。 2. 这匹马的鞭镫损坏了,需要及时修复。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马鞍、马鞭、踏镫。 近义词可以是:鞍镫(指马鞍上附属的镫子)。 反义词通常不适用于词语「鞭镫」这个特定的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