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滕王阁的意思、滕王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滕王阁的解释

唐高祖 子 元婴 为 洪州 刺史时所建。后 元婴 封 滕王 ,故名。故址在今 江西省 南昌市 赣江 滨。其后 阎伯屿 为 洪州 牧,宴群僚于阁上, 王勃 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阁历经修建,后焚毁。亦省作“ 滕阁 ”。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 滕阁 仲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唐 罗隐 《锺陵见杨秀才》诗:“ 孺亭 滕阁 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滕王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楼阁建筑,其名称源于唐代滕王李元婴的封号。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化与建筑特征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源释义

滕王

指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初封滕王(封地山东滕州)。据《新唐书·列传》载:“元婴,贞观十三年封滕王。”其封号“滕”源自周代滕国地名,后成为其王爵称谓。

汉语中指多层楼宇建筑,《说文解字》释:“阁,所以止扉也”,引申为“楼观”。古代阁楼多用于藏书、宴游或登临观景,如“滕王阁”即属此类建筑。

合称“滕王阁”

即滕王主持修建的楼阁,特指其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都督时于653年始建的江南名楼。名称明确指向李元婴的封爵与建筑功能的结合。


二、历史沿革


三、建筑与文化意义

  1. 地理标志

    位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滕王阁为古代南昌城地标,历代文人题咏不绝。”

  2. 文学载体

    王勃《滕王阁序》奠定其文学地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经典意象。后世白居易、苏轼等均有题咏,收录于《全唐诗》《滕王阁集》等文献。

  3. 精神象征

    阁楼屡毁屡建,体现中华文明韧性;《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句,被赋予励志内涵(《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历史文献

    • 《新唐书·列传》:李元婴封爵记载
    • 《江西通志》(清代官修方志):始建时间与沿革
    • 《营造法式》(宋·李诫):宋代建筑规制依据
  2. 学术研究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词条释义
    • 《滕王阁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重建过程考据
  3. 官方机构

    • 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现存建筑数据与保护记录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修复技术档案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文献名称与机构信息可供读者按来源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象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其名称源于李元婴的封号“滕王”,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二、历史沿革

  1. 建造背景:李元婴因思念故地滕州(今山东滕州)而建阁,初为歌舞宴饮场所。
  2. 屡毁屡建:历史上因火灾、战乱损毁达29次,现存建筑为1985-1989年重建,采用宋代风格。
  3. 文化标志事件: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在此写下《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其声名远播。

三、建筑特色

  1. 结构设计:主体高57.5米,共9层,采用“明三暗七”格局(外观3层,内部7层),下部为12米高台座象征古城墙。
  2. 艺术细节:歇山式屋顶配金色琉璃瓦,装饰含木雕《滕王阁序》、彩绘及“滕阁秋风”瓦当。
  3. 布局:南北对称,配“压江”“挹翠”二亭,与人工湖、九曲桥构成整体景观。

四、文化意义

  1. 文学象征:因王勃《滕王阁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千古绝唱”。
  2. 历史见证:历经1300余年,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传承与政治文化变迁。
  3. 旅游地标:现为南昌市标志性建筑,登阁可俯瞰赣江全景,感受“物换星移”的时空意境。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贩班命辈数儿迸脱禀谷财力忏涤倡条冶叶成金程日初始萃蔡大指肤缪跟赶赓歌乖顺光纤通信沆溉汗垢酣悦怀砖画眉京兆黄浦江黄沙黄祚虎体熊腰极睇精细餽赆寮列陵傲镂渠鹿马谩昧蛮鼍旄端蜜色耐冬内动词拈指女婢滂母飘飍清矫岐社乳声乳气散篆山主施赈宋玉东墙天难兔灰讬植违法乱纪无大无小污染源仙士枭狼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