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京刻本图书,区别于蜀本、杭本、闽本等。 清 陈玉父 《<玉台新咏>后序》:“右《玉臺新咏》集十卷,幼时至外家 李氏 ,於废书中得之,旧京本也。”
“京本”是一个古代文献学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核心定义
指宋元时期在京城(如北宋汴梁、南宋临安)刊刻的书籍版本,与地方刻本(如蜀本、杭本、闽本等)相区别。
历史背景
例证引用
清代学者陈玉父在《玉台新咏》后序中提到:“旧京本也”,表明其发现的版本源自京城刻本。
如需更完整的版本学分类或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文献学专著或权威词典。
《京本》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出自京城或京都,即北京。
《京本》的拆分部首是“亠”和“本”,其中“亠”是上部部首,“本”是下部部首。它共有6个笔画。
《京本》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明清时期的京城是指北京,在那个时候,京城是中央政权的所在地,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京本”一词用来指代出自京城的东西。
《京本》的繁体字为「京本」。
古代的汉字写法多有变迁,但对于《京本》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这本书是京本,是从北京带回来的。
2. 这个艺术品是京本,是出自北京的一位著名画家之手。
3. 这个食材是京本的特产,非常有地方特色。
1. 京都:指的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宫廷所在地。
2. 本地:指的是指某个区域或地方所属的地域。
3. 本书:指的是书籍的原本或正版。
1. 京产:指的是产自北京的物品或产品。
2. 京货:指的是北京生产的商品。
3. 本土:指的是特指某个地区的土地、人民等。
京外:指的是北京以外的地方。
非京本:指的是不出自京城的东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