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五两”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种解释:
成双的鞋子或排列
《诗经·齐风·南山》提到“葛屨五两”,指葛麻编织的鞋子成双摆放。朱熹注解“两”为“二履”,即一双鞋。王夫之进一步指出“五”通“伍”,指将鞋按行列排列,强调成双成对的含义。
古代布帛计量单位
在婚嫁礼仪中,“五两”指五匹布帛。如《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入币纯帛无过五两”,郑玄注“两两者合其卷”,即五两即五匹,用于聘礼。
五兵技巧与勇士代称
《吕氏春秋》记载晋文公训练“五两之士”,指精通“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的勇士。高诱注解“两”为“技”,即五种兵器技能。
古代测风器具
一种将五两或八两鸡毛系于高竿上的装置,用于观测风向和风力,类似后世的风向标。敦煌曲子词“五两竿头风欲平”即描述此物。
特殊计量或通假用法
部分文献中“五两”通“五緉”,可能涉及其他计量或特定术语,但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考证。
该词需结合文献具体分析,例如在《诗经》中强调成双,在军事文献中指兵器技能,在气象领域则为测风工具。建议查阅《诗经》《吕氏春秋》等原文及权威注释(如、2、3)以深入理解不同场景下的用法差异。
《五两》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意思是五两黄金的数量。它常用来形容一种将无关紧要的事情夸大为十分重要的情况。
《五两》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金”。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五两》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度量衡标准。古代黄金的计量单位是“两”,而五两黄金就是指五个黄金的计量单位。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五兩」。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现在有所不同。《五两》这个词在古时的写法中,“五”字的上方会有一个弯曲的横折线,而“两”字的写法也会略微有所不同。
1. 他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身家几乎就是《五两》黄金。
2. 这个小问题你不必太过担心,根本不值一提,只是小事一桩罢了,完全不值一《五两》。
3. 他总是把一些琐碎的细节夸大为重要,就像是将一颗豆子夸大为《五两》黄金。
组词方面,与《五两》相关的常用词汇有:两两相厮杀、两股势力、五光十色、金钱万能等。
与《五两》近义的词语有:五斤、五钱等。与《五两》反义的词语有:一粒沙、一点尘埃等。
贝夹辨色标律表心纸兵队长烟铛脚政揣合逢迎辞无所假寸进尺退丹陵風汛附辞会义浮腐榑木服刑给施广厦国稼过望孤妾害羣黑霉和邱鸿臣鸿翔鸾起话把戏加速运动基点讦发讦切介雅急鼓金床鯨鯤可者利官林囿琉璃瓦棉花绒苗薅名流巨子迷心旁族偏美朴俭乒乓球运动扑噜丧祸盛运神珠手饰顺风转舵说嘴嘶叫田官惕伏偷懒亡泯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