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虚妄荒谬。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其 江 南义疏,十有餘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南园香山》:“然其间率多浮诞之语。”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放生池记》:“疾时文浮诞,痛仰士子,遂失众心。”
(2).轻浮放荡。《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东晋 时所用人才皆 中州 浮诞者之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朱子论苏王》:“其徒若 秦观 、 李荐 ,皆浮诞轻佻,士类不齿。”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迨至 正始 之际,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庄 老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浮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虚妄荒谬
指言论或内容缺乏实际依据、脱离现实,带有夸张或不切实际的特点。例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提到,江南地区的学术解释“义多浮诞”,宋代周密也在《齐东野语》中批评某些记载“率多浮诞之语”。
轻浮放荡
形容人的行为举止不够庄重,缺乏约束力。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评价某些文人“浮诞轻佻”,朱熹则指出东晋时期部分官员是“浮诞者之后”。
历史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典籍,如孔颖达对《周易》的注解,后逐渐用于批评学术或行为的失实性。例如:“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周易正义>序》)。
近现代使用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胡蕴玉在《中国文学史序》中以“浮诞”形容魏晋时期玄学流派的弊端。
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汉典()或《朱子语类》()等来源。
卑疵便利参契惝悢长想存车处到口道僮盗跖打斋多嘴献浅二人传分花约柳忿懫佛婆干主告倒纥突隣隍下鹿黄纸札华章楗柅家衍人给津流金鸾殿金柈捐驹考期恪守不渝溃疡乐滋滋卖课呐钝驽马十驾尀耐墙风壁耳窃议噙口钱勤虔漆烛瞿聃人舍赡私硕虑书帏四胑素节探花宴通俗易懂推诚置腹退默万事通委赖萎糜不振文才吴娥误人子弟絃轸袭逮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