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祸于未然的意思、防祸于未然的详细解释
防祸于未然的解释
见“ 防祸於未然 ”。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於未然。”亦作“ 防祸于未然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 用这个典故,意思是对于‘苍生’(老百姓)要卧薪尝胆地严加警惕,要能防祸于未然,在‘眉睫之间’便能辨别出乱党。”
词语分解
- 未然的解释 还未变成现实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详细解释.还没有成为事实。《韩非子·难四》:“未知 齐 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责以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汉书·赵充国传》:“臣恐 羌 变未止此,且復结联
专业解析
“防祸于未然”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在灾祸或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以避免其实际发生。它强调预见性和提前防范的重要性。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成语释义:
- 防: 防止,防备。
- 祸: 灾祸,祸患,不好的事情。
- 于: 在。
- 未然: 尚未发生,还没有成为事实。“然”在这里是代词,指代“这样”、“如此”的状态,“未然”即“没有成为这样(指祸患发生)”。
- 整体释义: 在灾祸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备或制止。
-
出处解析:
- 该成语的思想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智慧。
- 其更直接的表述可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指不当之事)不在当时据理力争(加以阻止),(就应该)在祸患发生之前加以防范。这强调了在问题萌芽阶段就应干预。
- 类似的表述在更早的典籍如《周易》、《管子》中也有体现,强调“防患于未然”或“禁于未然”的思想。
-
用法与意义:
- 强调预见性: 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意味着说话者或行动者已经预见到了潜在的风险或问题。
- 强调主动性: 它要求人们不能被动等待问题发生,而是要主动出击,提前布局,消除隐患。
- 强调成本效益: 相较于灾祸发生后的补救,提前预防通常代价更小,效果更好。所谓“预防胜于治疗”。
- 应用广泛: 该成语适用于各种领域,如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健康管理(预防疾病)、社会治理(维护稳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例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防祸于未然,保障员工生命安全。”
“防祸于未然”是一个蕴含深刻智慧的成语,它教导人们要具备前瞻性思维和风险意识,在事情尚未恶化或灾难尚未降临之前,就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损失和不幸的发生。它体现了积极、谨慎、负责任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注:此为权威词典代表,实际释义可参考此类工具书)
- (汉) 班固.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中华书局点校本等)
- 罗竹风 主编. (1986).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注:大型语文辞书,提供详尽的词义解释和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防祸于未然”是一个成语,指在灾祸尚未发生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通过提前预防,将潜在的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
- 字词分解:
- 防:防备、预防;
- 祸:灾祸、危险;
- 于:在;
- 未然:尚未发生。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 应用实例: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引用此语,强调对百姓安危需“卧薪尝胆地严加警惕”,提前防范动乱。
用法与场景
- 适用情境:多用于强调风险管控、安全管理或社会危机预警,如政策制定、企业管理、个人生活规划等。
- 语法结构:作谓语或宾语,属偏正式成语,感情色彩中性。
近义词辨析
- 防患于未然:与“防祸于未然”意义相近,但“患”泛指隐患,而“祸”特指具体灾祸。
延伸思考
- 现实意义:体现中国古代“未雨绸缪”的智慧,与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如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等。
通过综合权威典籍和用例,该成语强调前瞻性思维与主动预防的重要性,适用于多领域的风险防范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案兵百克白玉无瑕邦士北方闭壁清野笔算不以人废言参求逞怜侈忲呆板单弊道路以目打游飞雕斲端饬度道方寸已乱纺线娘发政施仁分蘖附景干城观念冠雀国高航人荐更剪贴脚踏濈濈凉冰冰灵钩隆俊缕彩盲昧磨晚脑门尼僧炮膛偏杯片云贫薄掊取樵妇弃屣搔背扒子蛇脊圣真疏舛疏跃松烟墨屯踞瓦脊蜿灗缃绮现刻小试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