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送书信的人。邮为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故称。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洪乔 作 豫章郡 ,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
“寄书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词义解析
“寄书邮”指代传递书信的人或媒介。其中“寄”意为托付、传送,“书”指书信,“邮”原指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后延伸为邮递系统。整体强调通过书信进行信息或情感传递的行为。
词源与典故
该词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的典故:官员殷洪乔受人所托携带百余封信件,却将信悉数投入水中,并称“不能作致书邮”,表明不愿充当传信工具。后世以此比喻被动传递书信的角色。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叙述中,例如:“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体现传统书信交流的依赖性与人文色彩。
现代意义延伸
随着通讯方式变革,“寄书邮”的实体功能淡化,但其文化内涵仍被引用,常隐喻情感或信息的纽带,尤其在强调书信独特价值的语境中。
总结来看,该词融合了历史典故与语言演变,既指具体的传信者,也承载着对传统交流方式的怀旧与象征意义。
《寄书邮》是指通过邮寄方式送达书籍。寄书邮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将书籍寄送到指定的地址中。
《寄书邮》这三个字的部首和笔画拆分如下:
《寄书邮》这三个字在简体中文中常用的写法,对应的繁体字为「寄書郵」。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寄、书、邮这三个字的形状和现代有所不同。比如,《说文解字》中描述的古字形中,寄的写法为「宀己巾」,书的写法为「竹+文」,邮的写法为「由邑并」。
1. 我会尽快寄书邮给你,让你能及时阅读。
2. 请在信封上填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和邮编,以便顺利寄书邮。
1. 寄信邮:通过邮寄方式发送信件。
2. 邮递员:从事邮政递送工作的人。
邮寄、寄送、投寄:与寄书邮意思类似,都指通过邮政渠道将物品发送到指定地址。
接收、收取:与寄书邮的含义相对,指收取来自邮寄的物品或信息。
爱敬阿难岸谷之变安全系数百花酒邦君不吐不快查究承孙吹簸出行刺楸村歌黨舊倒语大气逆辐射雕斲都丞盒顿説樊素杠刀布关楗惯用语诡问寒悴合署交食骄扬赍投驹驴康熙滥冒流离失所镂银买闲钱马裤呢美禄墨绖从戎凝云乾红谴累洽识青杨劝借日章桑田碧海沈霾时变是守水区鉥心刳形桃莱难悟踢串危独违法威愶伟晔稳协线溜祫祀谢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