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中的灯火。 唐 贾岛 《宿悬泉驿》诗:“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
(2).元宵节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灯。 宋 时亦称鳌山。 唐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禳祈祉也。时从事及上客从公登城南楼观之,初烁空焮谷,漫若朝炬;忽惊狂烧卷风,扑缘一峰……策山灯事,唯记 陈后主 《宴光璧殿遥咏山灯》诗云:‘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至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门 ,观鼇山……山灯凡数十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山灯”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山中的灯火
指在山野或偏僻处点亮的灯火,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用以烘托寂静或孤寂的氛围。例如唐代贾岛《宿悬泉驿》诗中的“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通过灯火与山景的对比,表现旅途的萧索。
元宵节的山形彩灯
特指元宵节期间用竹木、彩纸等材料扎制成山形的装饰灯,宋代也称为“鳌山”。这种灯饰规模宏大,常结合火焰、烟雾等效果,如唐代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记载:“烁空焮谷,漫若朝炬”,描述其璀璨夺目的景象。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诗词引用或地域文化案例,、中的具体文献。
山灯是指在山区或山脉上放置的灯具,主要用于标记山路或照明。山灯通常采用简单的设计,以方便携带和安装。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夜晚辨别方向,尤其是在山区行走时,有助于避免迷失方向或发生意外。
山灯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头)和灯(火字底),部首分别是三和火。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山灯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古时山区交通不便,夜晚前往山区常常需要照明工具。为了方便行路和照亮路途,人们开始制作山灯。随着时间的推移,山灯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被用于山区的庆祝活动和节日。
山灯的繁体字为「山燈」。
在古代,「山灯」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山」的上部分是「廿」的变形,表示山的形状;「灯」的写法类似于现代的「登」,表示火焰。这种古时的写法在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组词形式「山灯」。
1. 在山间开展的夜间徒步活动上,山灯是不可或缺的装备。
2. 他悬挂了一盏山灯,照亮了整个山路。
山灯的组词包括:山区、山路、山脉、灯具。
山灯的近义词包括:山区灯、山上灯、山路灯。
山灯的反义词可以是没有特定反义词,但可以视情况而定,例如:山灯—山黑、山灯—山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