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oshan nationality] 山地同胞
"山胞"是台湾地区历史上对原住民的特定称呼,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山胞"为"山地同胞"的简称,拼音为 shān bāo,注音符号为 ㄕㄢ ㄅㄠ。该词源于1945年台湾光复后,当局设置山地行政处时对原住民的官方称谓。
二、历史演变
三、语境应用
注:根据现行规范,建议使用"台湾原住民"或具体族群名称(如阿美族、泰雅族等)以符合现代用语习惯。如需查询完整历史沿革,可参考台湾地区相关行政法规及《原住民族身份法》。
山胞是一个汉字词汇,由山和胞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山:木(木字旁) + 厂 + 三
- 胞:月(月字旁) + 勹\艹 + 二
来源:
山胞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山中的兄弟”,指的是同一个山区的居民。在农耕社会中,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人群迁徙的不多,山区的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密的关系,因此被称为山胞。
繁体:
山胞在繁体字中写作「山胞」。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文献中,山胞的字写作「山胞」,与现代简化字相同。
例句:
- 这个山区的山胞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团结的社群。
- 山胞们一起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组词:
山胞没有构成其他词汇的常见构词成分,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在其他词汇中。
近义词:
山村人,山里人,山中人。
反义词:
城里人,外地人。
【别人正在浏览】